昨日上午8点半左右,盐城市民朱女士带着家人在高铁盐城站进站口附近拍照“打卡”。“不是来坐车的,就是家门口要通高铁了看看。”朱女士向记者回忆,以往要坐高铁都要乘大巴去徐州,一折腾就是大半天,如今,到徐州东最快仅需一个半小时。
剪彩、打卡、放烟花……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4市的百姓昨天都像在过节。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当天开通运营,4市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全面迈进高铁时代,江苏13个设区市实现了“市市通动车”。百姓的出行“换挡提速”,江苏打造交通强省的步伐也在加速。
最可期待的春运
“明年的生意也要跑出高铁速度。”昨天上午9点05分,动车D5668从盐城站出发,像一条飞龙疾驰驶向徐州,坐在该列车上90后的小伙小葛踌躇满志。做农副产品生意的他,很多货源都来自徐州,以前联络生意都需要乘汽车或者开车,速度慢也不安全。随着高铁的开通,小葛相信自己的生意会更加红火。
高铁有多快?数字最有说服力。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设计、运营时速250公里,初期自12月16日至12月29日,铁路部门分别开行动车组列车11对和3对,其中徐州东至盐城7对,徐州东至连云港3对,盐城至贵阳北1对。今后,淮安东到徐州东最快68分钟,淮安东至连云港最快57分钟,淮安东至盐城最快32分钟。盐城至淮安东、宿迁、徐州东、郑州东、武汉,最快分别为32分、57分钟、1小时31分、4小时07分、6小时56分。
但这并非苏北百姓高铁“大礼包”的全部,今年春运新的高铁线路将第一次“秀肌肉”。记者从上海铁路局获悉,12月30日,全国铁路实行新列车运行图,届时,徐盐、连镇、连淮段将增开多组动车组列车。以盐城为例,12月30日后,盐城百姓就可在家门口乘坐高铁直达北京、郑州、贵阳、重庆、沈阳等城市,其中,去往北京方向的始发高铁列车,比现阶段开行的高铁列车运行时间还将压缩1小时09分钟。
“新开高铁线路连接京沪高铁、郑徐高铁,在连云港、盐城分别接入青盐铁路,将苏北路网接入全国高铁网,将有效缓解京沪高铁最繁忙的南段运输压力,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陈万钧告诉记者。
苏北高铁“逆袭”
高铁很早就进入江苏百姓的出行体验。2010年,当时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城际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便开通运营,京沪高铁穿越江苏多个城市,将物质、人员的运载速度提升到一个新的等量级。但与此同时,江苏的高铁发展并不均衡,广袤的苏北大地并高铁稀缺,与广大群众迫切的出行需求形成强烈反差。
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的开通运营,结束了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不通高铁的历史。省铁路办副主任朱培德介绍,经过近几年高强度、大规模的集中建设,江苏铁路“苏南有路无网、苏北无路无网”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观。去年底,全省共有运营铁路21条,总里程3126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1811公里,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846公里。随着徐宿淮盐铁路和连淮铁路的建成通车,全省铁路总里程将达到3550公里,其中高快速铁路2235公里,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1270公里,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9%、77%和57%。
明年同样是苏北高铁发展里程中的丰收年。朱培德告诉记者,明年江苏将全面建成连淮扬镇铁路全线、连徐高铁、沪通铁路一期,力争提前建成盐通铁路,新增高快速铁路654公里,其中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铁534公里,全省铁路总里程突破4000公里、高铁突破1800公里。2020年年底,苏北地区路网总里程将达到近2000公里,全省占比由35%提升至45%,其中高速铁路达863公里,全省占比由6.5%提升至41.6%。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在江苏媒体都在关注苏北高铁开通的时候,一则消息被不少人忽略。
12月15日上午,沪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工程全面开工,该工程位于苏南和上海沿江、沿海地区,北起沪通铁路南通至安亭段太仓站,南接上海市浦东铁路四团站,途经江苏省苏州市所辖的太仓市及上海市嘉定区、宝山区、浦东新区和奉贤区。线路建成后,能够提升上海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也将使江苏进一步融入长三角。
不断建设和通车的轨道,正逐渐把长三角编织成一个联系更加紧密的整体。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对轨道交通的发展便有着明确要求。《纲要》第五章提出,要坚持优化提升、适度超前的原则,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到2025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
江苏等长三角省份近年来轨道交通上的发力,也让上海铁路局的运载数据飙升。据悉,到12月13日,上海铁路局全局发送旅客首次突破7亿人次,预计全年发送旅客将达7.35亿人次,约占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的五分之一,成为旅客发送量最大的铁路局。
朱培德介绍,明年江苏高铁建设,向南行、对接长三角的趋势更加明显。沪通铁路一期的建成,将极大提高我省铁路过江通行能力;连淮扬镇铁路淮镇段的建成,将实现苏北苏中与上海、南京等发达城市无缝对接,提高沿线城市对外交通便捷度,更好融入长三角核心区,进一步提升交通区位优势。江苏经济报记者 耿文博
本文刊于12月17日《江苏经济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