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上午,天蓝色船身、鹅黄色臂吊的天鲲号静立在连云港港赣榆港区。10:48,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正式宣布开工,天鲲号绞刀以每秒钟30转的速度探入水中,在水面激起一层浪花。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自航绞吸挖泥船,这是天鲲号首次参与国内项目施工。施工期间,天鲲号将首次挑战7公里的输送距离。
“造岛神器”在连云港港开启国内首秀
一个小时能挖一个一米深的足球场,一天能堆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小岛,六天半能挖出一个“水立方”……天鲲号自问世以来,就引来极大关注,被广大网友形象地称为疏浚界的“航母”“造岛神器”“地图编辑器”。
12月23日以来,朋友圈里就不断有人发出“国之重器天鲲号来了”“天鲲号顺利完成调遣抵达赣榆港区”等消息。
“这是天鲲号在国内承接的首个工程。”中交天航局滨海公司连云港赣榆项目经理冯国林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天鲲号来到连云港港赣榆港区,是为了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天航局)承建的连云港港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施工地点位于赣榆港区一港池,需要疏浚的航道长度为3727米,设计开挖深度13.3米,总疏浚量约889.4万立方米。天鲲号要在这里奋战15个月。
这个工程为什么必须得天鲲号来做?“这次需要疏浚的土质主要为黏土,外面还裹着砂石,一方面是很难挖,另一方面吹填的距离达6~7千米,国内其他挖泥船都不具备这么长的输送距离,只有天鲲号能干。”中交天航局滨海公司总工艺师刘昊介绍,以往为了解决挖泥船输送距离不足,往往采用接力泵船输送的方式,但这样几条大船连起来不但成本非常高,而且效率低下。天鲲号一次就能吹填到位,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天鲲号首次挑战长距离输送项目
天鲲号是由中交天航局自主设计和投资建造的,是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小时挖泥量6000立方米,最大挖深35米。天鲲号的绞刀功率6600千瓦,可以轻松开挖单侧抗压强度50兆帕内岩石。泥泵输送功率17000千瓦,最远能把泥沙吹送到15千米以外,输送能力为世界之最。
“天鲲号首秀其实是在海外。”天鲲号船长张燚表示,天鲲号于2015年12月11日开工建造,2017年11月3日成功下水,2018年6月成功完成首次海试,2019年3月12日正式投产。投产首秀便奔赴海外,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建设任务。
海外施工期间,天鲲号克服船机设备尚未完全磨合、施工区域工况复杂、船机设备修理保障不便等重重困难,成功“啃”下硬度高达70兆帕的岩石,性能发挥远超设计标准,且全船电力系统、推进系统、钢桩台车系统、智能集成控制系统等均经受住了实战检验。今年10月21日,天鲲号提前45天完成海外项目全部疏浚任务,首战全面告捷。
张燚解释,像天鲲号这样的船,国外一般需要经过至少一年以上试验磨合,天鲲号是调试了3个月直接实战,除了远程输送以外,国外的这个项目检验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此次参与连云港航道疏浚项目施工,天鲲号将挑战疏浚泥沙长距离输送,这是天鲲号最后一项需要实战检验的性能指标。“如果这个工程7公里一次性全距离输送没有问题,我们就可以证明天鲲号是完全经过实战检验的船舶,真正具备了实战能力。”
首艘用上“智能大脑”的挖泥船
天鲲号一声长笛鸣起,项目正式开工了!
二副薛鸿晟紧盯着疏浚台,台车行距9米,绞刀挖深负7米至负13米,挖宽控制在130米内,绞刀每分钟转速20转到30转,横移速度每分钟18米,挖泥浓度稳定在1.25到1.32之间……各项参数一切正常。
“现在,只要轻轻按下按钮,就能实现多种挖泥模式的智能操控选择。施工时,双手还能解放出来,这在从前连想都不敢想。”薛鸿晟说。
“以往,操作员在一班岗六个小时内,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全神贯注,劳动强度特别大。”张燚介绍,即便如此,操作员水平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都会影响挖泥效率,不同的操作员上岗,产量波动会比较大。
据介绍,天鲲号智能挖泥系统是在我国的首次应用,是中国疏浚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有了这个“大脑”,船上便能实时显示疏浚三维土质,进行潮位推算,实现无人操控自动挖泥,同时还能自动根据施工区域实际情况调节动作,真正实现挖泥作业的高产稳产。
这些技术突破,足以让“天鲲号”实现经济产能或最大产能,成为真正的疏浚重器。
15个月后造出一块“人工陆地”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天鲲号此次疏浚出来的土方将全部用于吹填造陆,吹填区位于施工区西侧六七千米。15个月后,一座总面积约174万平方米的“人工陆地”将现雏形。
作为江苏省最大海港,连云港港是横贯中国东西铁路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的东部终点港,为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之一。此次连云港港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的建设,将助力连云港港实现打造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的目标。
本文刊于12月31《现代快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