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交通运输局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建设交通强省的决策部署和扬州市委、市政府实施交通强省扬州行动的计划安排,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对标找差,以争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示范城市为统领,全面打造快连快通、轨连轨通、好寻好行好停的华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铁路枢纽节点城市。
以更高站位推动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
重点突出北沿江高铁、连淮扬镇铁路、京沪高速扩容改造、润扬第二过江通道、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等一批共识度高、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交通工程。
一是着力做强沿江、沿河和跨江三大通道。构建“两横一纵两联”铁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铁”“联接东西,直达京沪”,推进“宁镇扬轨道交通通勤化”;构建市域“三横三纵”、市区“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主城区形成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环;构建能力充分过江通道群,消除过江通道瓶颈,多板块拥江融合、全天候跨江联系更为便捷顺畅。
二是着力做大公路、水路和快速路三大网络。构建“八横七纵十二联”国省干线公路网,城镇段快速化率100%,乡镇节点覆盖率90%以上;构建“五横两纵”高等级航道网,主要干线航道通过能力翻一番;建设“五横七纵”城市快速路网,构建主城区“1-2-3城市快速交通圈”。
三是着力做优铁路、港口、航空三大枢纽。优化枢纽布局、提升枢纽能级,建成3个以高铁场站为主体的层次清晰、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扬州港建成以河江海、公铁水为特色的多式联运枢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扬泰国际机场建成区域性重要国际枢纽机场,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
以更高标准提升服务品质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需求作为交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农路提档升级、生命安全防护等五大工程,优化镇村公交网络,完善农村物流体系。预计到2021年,建制村双车道四级路覆盖率、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积极培育农村物流主体,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农村物流模式,推进村邮站标准化建设,构建县级物流中心、乡镇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的三级物流体系。
二是实施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和换乘枢纽建设,完善提升公交服务,规划建设慢行服务系统。预计到2021年,市区(含江都区)新购公交车辆600辆,新改建公交专用道70公里,新建公交场站和换乘枢纽70个,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2%,重点景区公交全覆盖。加快构建宁镇扬城际公交体系,推动各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公交无缝衔接。
三是差别化发展快速多元客运。持续改进航空网络通达性,积极推动扬泰机场开辟日韩、东南亚等国际直达航线,争取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航线,强化与国内枢纽机场中转衔接,增加与国内省会城市、经济中心城市直飞频次。预计到2025年,新开辟国际国内航线16条,驻场飞机达15架,航空旅客达500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达2万吨,成为长三角区域性枢纽机场;以国家干线、城际铁路为依托,构建至长三角中心城市、省内所有设区市“1.5小时交通圈”“宁镇扬1小时交通圈”;加快道路客运转型,拓展短途、多样化和个性化客运市场,发展城市通勤车、定制班车等新业态,实现多元互补发展。
以更大力度推动转型升级 增强行业治理能力
一是推进交通各领域改革创新。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行政许可“不见面”审批率,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深化信用交通体系建设,构建完善以诚信为核心、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导的市场监管模式。推进交通投融资改革,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增强项目建设筹资能力。
二是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探索无轨火车站模式,实现货场服务功能从火车货运站向综合物流园延伸,进一步扩大铁路运输比重;着力打造“河江海”联运为特色的多式联运枢纽,积极推进扬州港“河江海”集装箱联运发展,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和标准,集装箱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
三是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落实“平安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突出“两客一危”、水上交通、危化品码头储罐、交通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依法依规、从严从重治理安全隐患。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推广应用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开展专项应急演练,坚决遏制预防交通运输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以更实举措推进试点示范 打造“六大样板工程”
坚持先进性与地域性、可复制与可推广、滚动发展与动态提升“三个并重”的原则,探索实践扬州经验。
一是打造河江海公铁水多式联运样板。突出扬州港区六圩作业区,提升港口泊位大型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规划建设疏港铁路专(支)线,发展适港、临港产业,增强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水水中转能力,推动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成为“港产城”融合发展典范。
二是打造运河文化带航运样板。修缮运河故道、水工设施等航运物质文化遗产本体,打造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努力将京杭运河扬州段建设成为“世界内河航运之窗”。
三是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样板。结合农村产业基地、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等,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加快建设不少于200公里的产业路、旅游路或资源路,加快形成“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环线、一路一特色”。
四是打造“交通﹢”旅游样板。以“畅、安、绿、舒、美”为标准,建成环邵伯湖、高邮湖、宝应湖生态景观大道、滨湖旅游大道,推动全市形成1万公里的美丽生态交通走廊,加快构建依托4A级以上景区的“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长江国际游轮码头。
五是打造中小城市公交发展模式样板。建成“五横七纵”的“好巴士”公交快线,规划建设地铁1号线和有轨电车,加快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快速公交为主体、常规公交为补充、微循环和旅游公交为延伸”的公交出行体系。
六是打造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示范区样板。重点完善船舶污染源头防控、污染物智能监管和闭环治理、船舶防污染应急、船舶污染防治制度等四大体系,实施LNG动力船舶建造和监管、船舶油品及尾气检测设备应用、船舶防污染智能监测等六大行动,提升生态与航运文化融合度。(扬州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徐斌)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5月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