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水运报】太仓港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跃升
发布日期:2019-06-19 11:08 浏览次数: 字体:[ ]

6月14日,江苏省太仓港集装箱码头桥吊林立,港口码头集装箱卡车川流不息,装卸作业一派繁忙。今年前4个月,太仓港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太仓港港务集团”)全面扭亏为盈,首次实现净利润“正数”,盈利841万元,同比增加2074万元,增幅168%,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历时8年,太仓港港务集团以培育发展太仓港市场经营主体、当好太仓港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为己任,不断攻坚克难,调结构、促转型、强市场,终于全面由亏转盈,实现华丽转身。

调结构 多元发展

“太仓港港务集团坚持市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完成投资建设、集装箱、件杂货、港口服务、港口物流‘五大业务板块’整体布局,实现从单一投资建设到多元业态混合经营的格局。”太仓港港务集团副总经理胡光华介绍说。

太仓港港务集团于2011年成立,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追加投资,在太仓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是从单一投资建设迈向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并举的重大战略转型。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太仓港港务集团旗下拥有太仓港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全资子公司,苏州现代货箱码头有限公司等6家参(控)股公司,基本形成投资建设板块、集装箱板块、港口物流板块、港口服务板块“四位一体”的港口物流经营集团。

围绕五大业务板块,该集团始终以提质降本增效为中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积极拓展业务、加强资源整合、港航合作成效明显、物流体系逐渐成熟、港口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江海联运枢纽功能得到加强、集装箱业务量迅速放大,实现经营绩效迅猛提升。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太仓港港务集团集装箱箱量连续数月创历史新高,完成吞吐量78.69万标箱,同比增长12.54%。

促转型 融合发展

太仓港以成为长江集装箱第一大港、长江沿线第一外贸大港为目标。为此,太仓港港务集团紧抓集装箱业务不松手,乘借东风,逐浪前行。

该集团与上海港加强合作,建立“沪太通”模式。2014年,太仓港与上海港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资成立太仓港上港正和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沪太通”模式实现两港物流运输体系对接。此模式将太仓港作为上海港的港口延伸,建立了沪太二点合一的通关模式,并开通每8小时1班、每周21班至洋山港的五定“太仓快航”。近几年“沪太通”业务不断放量,瑞士德迅集团、日本海洋网联船务、法国达飞轮船、马士基、中海运等多家航运巨头参与到“沪太通”业务中。今年前4个月,“沪太通”吞吐量达1.22万标箱,同比增长346.54%。

太仓港港务集团还致力于打造江海联运中转枢纽。他们利用与上海港的合作,打破长江集装箱传统运输格局,使得大多在上海外高桥集并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外贸集装箱,全部转移至太仓港上港正和集装箱码头并,再利用“太仓快航”转运至洋山港。

6月10日,太仓港口管委会与重庆交运集团在重庆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商定,将共同开辟以太仓港为始发港和目的港的五定班轮支线,高效对接“太仓快航”,建立重庆地区集装箱以太仓港为江海中转基地的江海联运快速通道,进一步提升长江中上游航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开展板材铁水联运、港航信息互联对接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把太仓港打造成重庆地区内外贸集装箱江出海、海进江的中转基地。

强市场 抢先发展

太仓港港务集团深入把握太仓港国家一类口岸,并享受海港待遇、启运港退税、综保区和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等政策优势,有效利用太仓港-12.5米深水航道、优良的岸线资源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做强市场,抢抓发展机遇。

近年来,太仓港近洋航线不断加密。去年太仓港新增2条东南亚航线,日本航线增加运力并加挂仙台港,目前太仓港近洋航线总数增至25条(班),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国家和地区的23个港口。此外,太仓港的长江(内河)支线总数增至85条(班),覆盖长江经济带50个港口;内贸干线总数增至53条(班),覆盖沿海21个港口。目前,太仓港已基本建成长江集装箱运输的近洋直达集散中心、远洋中转基地、内贸转运枢纽。

太仓港港务集团还引导苏锡常地区集装箱“弃陆改水”从太仓港出运,每年为港口增加吞吐量超80万标箱。另据测算,从太仓港出运的苏锡常地区每标箱货物可以节省200元—400元,平均每月可为企业节省成本约100万元。

“太仓港港务集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胡光华充满信心地说,太仓港港务集团旗下的正和兴港于去年取得外贸资质,推动外贸航线成功落地;拆拼箱业务、CTC模式全面启动,促动了箱量、效率 “双提升”;太仓港港务集团资源实现统筹,闲置土地资产得到充分利用,资金资源得到重新配置,集团呈现稳中有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刘少树)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6月19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