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港长江边的码头上,矗立着一排大家伙。50米高的钢铁身躯,二三十米长的臂膀,几十吨重的货物,它拎起来都举重若轻。
操纵这些“巨兽”的是门机司机,他们常年工作在二十多米高的驾驶室中,吊装成千上万的货物,为祖国建设和港口发展贡献着力量。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起重操作部门机三组组长黄强就是其中一员,工龄19年。
严谨认真
创造19载零货损纪录
提起黄强,同事们都会赞叹的说:“他19年零货损的纪录真是厉害。”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港区经常要吊装木材、钢材、预制梁等货物,这些货物都很长,万一操作不好很容易在空中打转,会引起货损并威胁现场工作人员的安全。”黄强告诉记者,即使是操作了上万次,对于操作规程已经烂熟于胸,每次上机操作前他还是要把操作流程在脑中过一遍,一上驾驶室便容不得一丝懈怠。
前不久,港区要吊装一批运到文莱的预制板,将用于建设“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文莱跨海大桥的桥面,大概有18000多吨,每根预制梁造价达7到8万元。预制梁一根长12米,但周边10厘米左右是纯水泥构造,一旦碰撞就会破损。“我们要像放鸡蛋那样吊装预制梁。”黄强用了“垂直起吊”+“一次到位松关法”,一个夜班下来,黄强吊装的预制梁愣是没有一件破损的。提起这事儿,工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
“我们的吊装工作要与地面人员配合,上面一个微小的动作,都可能造成货物的摇晃,不仅可能带来货损,更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地面人员的人身安全。所以,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投入。”黄强说,在高空驾驶室里,他几乎一整天都保持前倾的姿势,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门机的抓斗,然后力求精准地操纵手里的操作杆,每天这种来回起吊要重复300多次。“累是挺累的,但也很有成就感。”黄强对这份工作有着深深的热爱,他笑言:“这就像是打游戏,过了一关又一关。”
勤奋好学
练就过硬本领
8月27日,在离地20米的门机驾驶室里,黄强正在全神贯注的吊装货物。这天吊装的是木材,黄强一边紧盯地面的指挥和人员,一边手脚配合换挡操作,不一会儿,巨大的吊臂就稳稳吊起一堆木料,在空中慢慢移动,到达指定地点,然后轻轻落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高手不是一天炼成的。黄强所在的港区门机作业的主要货种是件杂货,每一种、甚至每一件货物,作业方法都不一样。
黄强在学校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刚到港口时,每天看着师傅重复同样的吊装操作,却没有动手的机会。黄强沉下来心来,把师傅的每一个步骤牢记在心。没过多久,他的预判已经能够和师傅的操作八九不离十了。
黄强终于等来了亲自上手的机会,用的是最简单的抓斗。可让黄强没想到的是,做和看是两码事。他控制的抓斗在空中晃得厉害,驾驶室就像地震一样,离他的想象差太远了。于是只要一看到哪台门机空着,黄强就会爬上去练习。练习吊水桶,别的新手练五六个小时,他就练七八个小时。最长的一次,他在门机上从天亮一直坐到了天黑,完全沉浸在练习中,吃饭上厕所都不记得了。
三个月后,黄强已经能够独立吊装木材了。而在当时的门机圈,“新司机三年上手件杂货”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常规。在工友看来,三个月就能装卸木材的黄强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回忆起这些学徒阶段的事,黄强满脸笑意。他还告诉记者:“我第一次登上门机的时候,上楼梯时一直都在抖,越爬越高越害怕,当走到大转台的时候就打住了,手脚都在发抖。自己都不记得花了多长时间才爬到驾驶室,完全不敢往下看。”
“现在已经习惯了,爬台阶就像走自家的楼梯一样,上下门机都不用扶栏杆,晚上也能一路小跑下去。”黄强说,19年天天爬,早就如履平地了。
总结经验
首创门机书面教材
黄强的业务能力强是公司上下公认的。但在黄强看来,只是自己能做到还远远不够,他要让全港区的门机司机都能做到。
为了在有限的船舱内装更多的货物,货主们都希望在吊装过程中能尽量缩小货物的间隙。同时,又没有任何因碰擦而产生的货损,这对于门机司机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有的时候,门机司机需要“盲吊”,全靠下面的指挥员的指令来进行操作。保证货物和人员安全的“万无一失”,就成了每一个门机驾驶员的责任和使命。怎么能让新入职的司机尽快做到“万无一失”是黄强一直思考的问题。
黄强刚入行时,行业里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师傅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好的经验传了,但师傅有些不好的习惯可能也会影响徒弟。“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新司机们只能自己去摸索。”黄强说,他想让地面工作人员安全更有保障,也想让新司机们快速成长。于是,他从每次作业中总结经验,与同事交流探讨,并利用业余时间研发总结出一套“黄强门机操作法”,填补了张家港港务集团门机操作书面教材的空白。
“像放鸡蛋一样作业水泥制品,像做豆腐一样作业马口铁,像堆积木一样作业大型设备。”这些深入浅出的语言,大大缩短了新员工的上手时间。
如今,公司里新入职的门机司机都要学习“黄强门机操作法”。每一个班组也都有“黄强门机操作法”,“一钩准、无声响”“稳、准、快”的黄强操作法已成为公司门机司机的必学技法和培训标准教材。在它的基础上,公司把木材和设备吊装打造成了行业内的标杆产品。
19年,江边的日复一日,让黄强从当初白净的小伙子变成如今黝黑的糙汉子。上早班的时候,迎着朝霞出门;上夜班的时候,伴着朝霞下班。“我们白班12小时,夜班也是12小时。别人的十二时辰,每个时辰都不一样,我的十二时辰,全部都在门机上。”
谈起心愿,黄强说:“我很荣幸地参与了一些‘一带一路’项目材料的运输装卸,要是有机会去到那些国家,我一定要去这些项目看一看,因为那里有我亲手吊装的工程组件。”能够成为这个庞大体系中的一颗螺丝钉,黄强感到无比自豪,他在平淡里找到了最深层的荣光。(全媒记者 王寅娜 通讯员 苏龚辉)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9月1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