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现代快报】扬州淮安倾情打造运河游览线 千古运河越夜越美丽
发布日期:2019-09-05 10:09 浏览次数: 字体:[ ]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 文/摄)入夜时分,上灯了,忙了一天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古城边、运河畔,跳舞、遛弯、练个小曲……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千年运河焕新生”主题活动采访时发现,在扬州、淮安等地,绵延千年的古运河与现代都市完美融合,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一座座古桥、一盏盏灯光、一片片精心设计的绿地公园,再加上智慧航务系统的应用,从千年前走来的运河,被现代人重新赋予了勃勃生机。

古运河畔,打造城市新地标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有约30公里的古运河从主城蜿蜒而过。夜晚坐上游船,从便益门码头到南门遗址广场,一路上,途经五台山、东关古渡等,船行六座桥、桥桥各不同,两岸名胜古迹在列,灯光旖旎醉人,行人悠闲自在,让游客在短短30分钟里,便能领略这座城市绵延千年的运河文化积淀。

在有着“九省通衢”美誉的淮安,集地方文化特色和古运河水景于一体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大运河之上。沿岸漫步,清江大闸、陈潘二公祠、吴公祠等遗址密布,清江浦记忆馆、戏曲馆、名人馆、清江浦楼等系列文化展馆聚集。

生于兹,长于兹,人们对运河爱的深沉。在扬州大运河保护志愿者队,81岁的运河诗人柳成之,为她写下“首批历史列名城,吴凿邗沟根系深。邗水邗城同日月,广陵当代更蜚声。”运河瓷器收藏爱好者高明生,把他收集的各朝各代运河瓷片,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让更多人见识到运河、瓷器的魅力。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教授潘宝明表示,流淌千年的大运河,除了肩负运输重任,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和情感等四重价值。他认为,扬州拥有多个朝代的灿烂文化遗存,应借此发展全域性旅游,整体规划打造运河游览线,把瘦西湖、古城、古运河等扬州全域,连缀成一串精美的“项链”。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则建议,结合已经初步建成的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中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沿线城市应联合起来,以更宽广的视野推进淮扬运河文化长廊空间布局。

畅行千年,今成“水上绿色高速”

站在邵伯船闸远望,两岸树木郁郁葱葱,大运河上船来船往,一副生机勃勃的忙碌景象。邵伯船闸管理所运调中心主任蒋蔚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以前船一到闸,船主们就要划着小船到船闸工作人员那里领取号牌,然后回到船上等待叫号过闸,之后交过闸费,还要跑一趟。如今,95%的船民用上了“水上ETC”,只要打开手机上的“船讯通”,就可以轻松办理过闸申报、交费等手续,至少能节省大半天时间。

智能过闸有多重要?不仅船民节约时间,更提升了通行效率。“苏北运河航运繁忙,船闸24小时开放,也满足不了通行需求。”京杭运河苏北处宣教科科长宋海燕介绍,如今在462公里的苏北运河上,28个船闸都能实现这样的智能过闸。依靠计算机的智能调度、排挡,苏北运河闸室的平均利用率由70%提高到80%以上,整条苏北运河的年通过能力可以提高1000万吨,相当于又挖了一条四级以上干线航道。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与铁路、公路相比,水上运输安全高效、成本低廉,加上畅通的航道和优越的过闸条件,苏北运河上一批以集装箱为代表的新型物流企业快速成长起来。

淮安市润兴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沈运兴说,2006年,他拥有了京杭运河上的第一艘集装箱船,运载量为54标箱,现在他的船舶运载量到了96标箱。不仅如此,集装箱船只在运河上还免收过闸费、享受优先过闸政策。“这对于我们集装箱运输粮食等具有时效性物品有很大意义。”

据悉,今年1-7月,全省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1.8万标箱,同比增长61.4%,主要集中在苏北运河。被江苏人精心装扮、打造的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一条水上快速通道,在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

本文刊于《现代快报》9月5日8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