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室学习充电。
载誉归港。
在码头一线指挥生产。
张家港港。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港口劳动者,‘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属于经年累月默默耕耘在港口、奋斗在港口、奉献在港口的全体江苏港口产业工人。”话语声渐近,这位朴实工人的轮廓也愈发清晰。寒风肆虐的码头岸边,刚刚完成交班的黄强正从高悬的门机驾驶室走向地面。脚下台阶记录着他寒来暑往的坚守,也是从这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那枚沉甸甸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黄强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于港口一线的热土之上,用平凡的力量塑造着一名港口产业工人的非凡人生。
坚守初心
成就卓越匠心
2000年8月,18岁的黄强从上海港湾学校中专毕业,背上行囊回到家乡,成为张家港港务局(现张家港港务集团)的一名门机司机。跟随黄强爬上25米高的驾驶室,记者不经意看向下方繁忙的码头,心中不禁有些发怵。正是在这不足5平方米的驾驶室里,他无数次重复着抓取、吊装、安放动作,练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
其实相比“白领”的光鲜亮丽,曾经的“蓝领”工作岗位很难吸引年轻人。“门机司机的工作环境艰苦,一般人都忍受不了、不愿意干,而黄强不一样。”张家港港务集团起重操作部经理邱新忠有感而发。他告诉记者,门机司机是港口一线的主要成员,人民的财产、工人的安全、码头的产量,都在门机司机高悬空中毫厘必争的操作之间,这也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技艺和高度的责任感。
“我甘心奉献在一线。”采访中,黄强话并不多,但每句话中总有股不知名的力量打动人心。独自苦练操作的日子,书桌上厚厚的一摞笔记本,一次次安全作业记录……他用行动印证了自己初心的坚定。
初出茅庐,无法驾驭的门机钢丝绳激发出了他的斗志。每次作业学习结束,别的学员下机休息了,黄强依然留在门机上,反复琢磨、梳理总结,不断练习。他借助盛满清水的水桶反复执行起吊、稳钩、运行、停钩等整套动作,并逐渐加大难度,减轻重量。功夫不负苦心人,从开始学习到2个月做散货、3个月做袋装货、5个月做件杂货、半年做设备、一年做全部货种,他一举打破了新司机“1年散货、2年袋装货、3年件杂货”的常规纪录,实现从散货作业直接到件杂货作业的“跳级”跨越。
除了超高的技术要求,每天长达12个小时“高高在上”带来的孤独感也是一项巨大的考验。怎样克服?“唯有保持安全的弦时刻绷紧。”坐在驾驶室的方寸之间,黄强告诉自己,操纵门机不只是完成货物的转移,更是对港口安全负责的担当,这激励着他高度专注于此,外界的嘈杂与他已没有关系。
2002年,进港两年的黄强崭露头角,成为苏州市第六届青工技能月开幕式的技能表演嘉宾;2005年,在苏州市第一届“沿江杯”门机操作技能大赛摘得冠军,让黄强在水运业内变得小有名气,“年轻老司机”是同事们常常拿来打趣他的昵称。
黄强开始琢磨得更多。地处长江下游黄金水道之南岸,一批批货物通过门机司机的操作,实现有序吞吐,通达八方,但针对国内需要出口的特殊设备物资的装卸,如何更快、更好、更优地及时通关,着实需要下一番硬功夫。他细心地发现了症结所在:当时门机操作队伍各成一派,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标准化流程。
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从货运质量方面,门机操作标准化都非做不可!他暗下决心。
埋头苦干,经过设想、验证、改良,“黄强门机操作法”出世。由于这一操作方法极大提升了效率和安全性,且可操作性强,公司还将其编印成册推广开来,形成了公司业务的“金字招牌”。默默耕耘也带来了收获的喜悦,在总结提炼“黄强门机操作法”的那段日子里,他先后获评苏州市新长征突击手、2004—2006年度苏州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青年榜样等荣誉称号。
沉甸甸的证书背后,新的征程也伴随着肩上更大的责任全面开启。
守正创新 领跑技术攻关
面对港口设备、工艺和技术的日新月异,黄强深知要跟上时代的浪潮,仅靠提高操作技能远远不够。于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开始将部分注意力转向技术难关的攻克、装卸工艺的优化上来。
2012年,以黄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带头人,让拥有23名成员的工作室成为公司破解难题、创新创效主阵地的重任时刻压在黄强的心头,一篇技术成才、技术报港的华章由此书写。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对于港口企业来说,一个工具的小小改良和革新,都能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发挥巨大作用。”邱新忠告诉记者。
一直以来,散装化肥的装卸都是港口装卸的一大难题。作业效率亟待提高,减少工业粉尘、实现绿色生产也是重中之重。为此,黄强与团队一道,深入研究散装化肥的特性、反复论证,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的飞跃。最终,创新研发出“集装箱型颗粒物料转运装卸装置”(双鱼嘴集装箱),不仅有效解决了散装化肥运输过程的撒漏问题,降低了作业扬尘,更通过门机在吊钩工况下开闭绳、支持绳的灵活切换倒料,进一步提升了装船效率。该成果获得了2018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这是黄强工作室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的一个缩影。推行“一拖多挂”和“司机理货交接”模式,提升工班价值;率先实现非流程码头散货不落地,让港口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净、港更美”;木材作业人货分离,迈向木材作业全面机械化……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黄强工作室成员智慧的迸发。
“工作室团队是一支真正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港口产业工人队伍。”张家港港务集团董事长詹新望介绍,在黄强的带领下,该团队不断以智慧之芽培育出喜人的成果,先后完成了“防倾式水泥管桩吊钩研制”“件杂货自动拆钩升级”“门机行走机构控制改造”“10吨门机改固定起重机”“监控机房远程监控系统”“装载机加长臂铲斗研制”“改进门机钢丝绳防护延长使用寿命”等攻关项目,给公司的技术创新之路注入不竭动能,为更好地服务生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自成立以来,黄强工作室已累计为企业创效近千万元,并获得行业高度肯定。黄强工作室将港口的名声一炮打响,更多客户慕名而来,更高难度的作业也接踵而至。
2017年,张家港港务集团承接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的重要基础物资——水泥制品的装船任务。由于水泥预制梁体积较大,纯水泥浇铸而成的边缘稍一碰擦,便会造成工残,这要求必须拥有“做豆腐”一般的精细工艺。
为了破题,黄强每天蹲守在作业现场,观察每一个起吊的运动轨迹,动态记录每一次作业的详细参数,成功找到了“重心”所在。重心不稳是问题的根源,牵住这个“牛鼻子”,黄强反复试验、优化总结,最终形成了预制梁作业门机操作“垂直起吊法”“三次停顿起吊法”和“一次到位松关法”,攻克了预制梁易碰擦难题,弥补了港口预制梁作业短板,有效保障了“一带一路”物资的顺利装船出口。
《在海上拐一个90度急转弯,文莱首座跨海大桥中国是这么造的》——黄强打开手机收藏夹,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条新闻推送。他激动地说:“建设跨海大桥、服务‘一带一路’,我们也是其中的参与者,这让我倍感骄傲!”
此时,完美完成各种货物的吊装更像一件件艺术品出自他手,通过革新,一批又一批中国制造通过黄强工作室的精心操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严管厚爱 打造先进班组
群雁不乱靠头雁,万马奔腾靠头马。2003年,21岁的黄强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张家港港务集团当时最年轻的班组长。
“说真的,一开始压力很大,自己年纪小,班组管理方面的经验基本为零。怎么管?管成什么样?我心里有些没底。”作为兵头将尾,同时也要参加前方一线的生产,重任在肩,黄强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秉持“要做就做最好,要争就争第一”的理念,虚心请教、勇于担当,一方面团结并依靠每一位成员,把班组管理的重心集中于安全和凝聚力上;另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扶持新人成长。
褪去稚嫩,打出安全管理组合拳。通过创新“三会一课”(学习会、反思会、分析会和操作动作分解教育课)安全教育形式,让系统学习安全知识、深化认识、加大提升安全意识在班组内蔚然成风。建立岗位安全责任清单,将每个岗位的职责一一明确,划出了安全红线和高压线,同时深度开展“啄木鸟”隐患排查行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发动组员,将一切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开展系列安全活动,结合班组实际,黄强先后组织开展了“一日安全员”“家庭安全寄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在班组内设立“零事故记录牌”,促进了班组成员思想观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
“通过多措并举,组员自防、自控、自我保护能力有效提高,该班组始终保持着部门乃至公司‘操作技能最好、装卸质量最优、全年安全零事故’的卓越成绩。”谈起黄强带领的班组,邱新忠的言语中满是肯定。
双管齐下,打造最强凝聚力。工作上,黄强推行工作日志记录评分及公示体系,激发班组活力,全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生活中,他导入班组亲情文化,将组员拧成一股绳。“一方有难,八方助;一方有喜,八方贺”的真情彰显了团队的和谐,一来二往的业务交流和情感沟通,让班组成员对黄强信赖有加。
2007年,黄强带领的班组被命名为“黄强组”,连续多次获评张家港港务集团“先进集体”,并于2019年斩获江苏省港口集团“卓越班组”和江苏省“工人先锋号”两项荣誉。
人心聚起来了,对于扶持新人成长黄强也毫不松懈。说起这位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师父,黄强的徒弟陈莉芳用“严管厚爱”来评价他。
“偷偷掉过眼泪,也尝到了成就感的滋味。”陈莉芳介绍,在师父的帮助和指导下,她作为港口唯一一名女门机司机,克服了许多困难,技术走上正轨、信念愈发坚定。得意忘形时师父的严肃提醒曾让她深刻反省、及时更正,遇到困难时师父的热忱帮助、无私奉献就像一颗定心丸,为陈莉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对他就一个字,服!”黄强的另一位徒弟吕辉在一旁笑着说。在现有“黄强门机操作法”基础上,黄强归纳、提炼、推广各岗位先进工作法、操作法和优质服务经验,通过授课培训、模拟练习、导师带徒等形式,引领了许多员工的技能成才之路。
“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深深烙印在黄强心中。“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见证自己奋斗着的码头蒸蒸日上,自己带的徒弟一个个独当一面、传扬港口人的‘工匠精神’,对这份港口事业赋予的光荣和梦想,我始终心怀感激。未来,要坚守‘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信念,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永远奋战在前。”他话语铿锵。
记者手记
一身简朴的工作服,冷静内敛却又亲切随和的模样是黄强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接受采访时,他无意塑造高大完美的形象,没有早早总结好的名言金句和顺口溜,抛出的每一个回答都尽显真实。从他坚定的眼神和朴实的话语里,记者看到了扎根一线20年所雕琢而成的“黄强精神”。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最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港口来说,“保产保供”是责任和使命。作为张家港港务集团装卸货物的重要力量之一,“黄强组”成员自发在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全员24小时待命,一马当先地站在了港口抗疫第一线。春节过后,班组里5名外地员工返程后需居家观察,黄强还带领同事自掏腰包采购新鲜的蔬菜、猪肉、大米,“跑腿”送上门,当起了“外卖小哥”。说起当时,黄强只觉得这些是自己该做的。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人二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攻坚克难、默默奉献?“既然干了这一行,那就要干出个名堂来。”黄强简单的想法道出了答案——是对工作岗位的默默坚守,对技能报国的执着追求,对港口安全、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
人们常说,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黄强,就是那粒深耕一线、开花结果的种子。全媒记者 张亚蓓 通讯员 王峰 本版图片由徐俊拍摄
本文刊于12月23日《中国水运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