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南京拥江发展再添新动力
发布日期:2020-06-29 11:01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桥架南北,两岸心相系。在南京长江江畔,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桥拔地而起,犹如一架横放的竖琴,这就是南京长江上又一座大桥——南京长江五桥。
  6月28日,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公规院)设计的南京长江五桥合龙,意味着大桥主体结构工程正式完工。
  南京五桥肩负着“让江北更主城,让河西更中心”的使命,加之需今年年底建成通车,因此自复工复产以来就备受瞩目。作为设计单位,公规院项目组在此期间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全力配合业主做好各项后续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平稳有序推进。
       主动控制 合龙高效安全
  在人们印象中,桥梁建设一般是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后在中间的合龙段接合,俗称合龙。
  但南京长江五桥并没有合龙段,最后吊装的一对梁段是大桥中塔的第20号标准梁段。通过张拉与之对应的20号斜拉索将其调整至理论空间位置,然后释放预先向岸侧顶推的边塔梁段回位,实现边塔、中塔20号梁段主腹板的精准对接,再焊接梁段间底板对接缝、浇筑顶板横向湿接缝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进而实现全桥主梁完全贯通、主桥合龙。
  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南京长江五桥总设计师、公规院首席专家崔冰介绍,不设合龙段的主动控制式合龙工艺简单、劳动强度低、快速且不受环境气候的影响,但对精度控制要求极高。南京长江五桥梁段间主腹板通过548个高强螺栓连接,释放回位后的边塔20号梁段与中塔20号梁段之间设有合龙接口。如何控制两段20号梁段主腹板精准对位,并顺利安装施拧将主腹板连接为一体是合龙的关键。历时仅4个小时,在悬臂长度300米的位置,将横桥向相距5.6米,各由274个高强螺栓组成的螺栓孔群在空间各个维度上实现误差不大于1毫米的精准对位,完成合龙口主腹板的精准连接,实现了跨江大桥主梁结构骨架的贯通。
  连接完成后的主梁顶板合龙缝,就像衣服的拉链一样,施工人员在这显露的“拉链”中浇筑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大桥实现最终的合龙。
  “传统的合龙方式需要先48小时监测合龙口温度变化数据,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是一种被动合龙方式。这次南京五桥采用的是主动控制合龙方法,施工现场不受自然天气影响,可以大大缩短合龙时间,既安全又高效。”崔冰告诉记者。
  如今,南京长江五桥的合龙意味着桥梁的骨架已搭好,接下来,项目将进入到桥面系的施工阶段,包括桥面铺装,防撞栏杆、照明设备、防腐、排水系统、检测系统等附属设施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创新引领 打造行业名片
  大桥顺利合龙,这让公规院项目组每一位设计者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为了这一天,项目建设者付出无数个不眠之夜,特别是今年项目建设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他们顶住防疫、复工“两手抓”“两手硬”的双重压力,全力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为了配合好项目建设,公规院项目组提前抵达南京,隔离14天后迅速投入项目建设。同时,项目组也在第一时间成立公规院大桥一部党员先锋队,并涌现出一批以魏乐永、马增、郭昊天为代表的模范党员。公规院项目组一边开展疫情防控,一边配合施工单位改进施工工艺,项目总设计师崔冰在关键工序施工期间日也夜坚守工地,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另一个确保大桥施工进度的关键因素,是公规院项目组提出的工厂化、装配化施工理念。据悉,今年项目复工以来,从南塔11号梁段的吊装,到最后一片20号梁段的安全“就位”,整座大桥就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而成,每一片梁段都是在工厂自动化加工,再运输到现场起吊装配。据崔冰介绍,这种施工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水上作业和现场作业强度及难度,降低了建设及后期维护成本,保证了工程质量和结构物的耐久性,提升了桥梁建造的工业化水平,对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在南京长江五桥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具有借鉴意义还有桥梁轻型化设计理念。南京长江五桥是崔冰在这座城市建设的第四座桥梁,每一座桥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一座桥都在上一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随着桥梁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他多年的积累摸索中,让桥梁结构更加轻型化是这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始终追求的目标。
  在崔冰的带领下,公规院项目组依托南京长江五桥,首次创新采用了钢壳—混凝土组合索塔结构,牵头开发了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让大桥拥有更好的跨越能力和优异的结构性能,打造了我国桥梁的新名片。
  崔冰设计的又一座精品桥梁工程合龙。每当他经手的工程建成,有人问他是怎样的心情时,崔冰总是面带微笑地说:“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心情,桥梁建设就是我这辈子最热爱的事业,我只是尽量把我喜欢的事做好而已。”
环保先行 降低通航影响
  目前,南京已进入夏季汛期,为了保护环境,南京长江五桥根据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设计了专门的排水系统,防止桥面污水对长江造成污染。
  据崔冰介绍,南京长江五桥毗邻绿水湾湿地公园和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此,项目采取集中排水方式,让桥面污水通过排水主管直接排向大堤以外的沉淀池,经沉淀、过滤达到相应排放标准后,再排放到其他管道系统里,确保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
  在通航方面,公规院项目组根据当地水文、通航条件,采用1796(80﹢218﹢600﹢600﹢218﹢80)米三塔斜拉桥的桥跨布置方案。该方案基本覆盖10.5 米水深区域,其中2×600 米桥跨为主通航孔;左侧218 米边孔预留,右侧218 米边孔为非通航孔。上述布置方案满足现有航道通航要求,亦可适应航道可能产生的变化、航运发展及多线通航需求。
  南京长江五桥的设计方案也契合了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新一轮《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 年)》要求,这为今后江苏省过江通道更好地践行环保和通航要求提供了借鉴。
  按照新的发展要求,公规院设计者继续投身于过江通道建设中。据公规院大桥事业部副总经理王梓夫介绍,目前,公规院正严格按照新要求,在长江12.5 米水深区域采用大跨度桥梁结构,在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让结构物与保护区和谐共处。
  过江通道建设直接关系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据悉,除南京长江五桥外,公规院目前在江苏省长江沿线还参与张皋过江通道、锦文路过江通道、江阴第二过江通道等6 条过江通道建设任务,承担着工可、咨询、施工图设计等建设工作。
  下一步,公规院将继续勇担央企使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投入新一轮长江过江通道的建设,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领先”的标志性工程贡献重要力量。
□项目名片
  南京长江五桥位于南京长江三桥下游约5公里处,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3公里处。项目北起江苏南京浦口区五里桥,接江北大道,跨越长江主航道后,经梅子洲,下穿夹江,止于夹江南岸,接江山大街,全长约10.3公里。其中,跨长江大桥长约4.4 公里,夹江隧道长约1.8公里,其余路段长约4.1公里。
  南京长江五桥主桥是世界首座大跨度钢混组合索塔斜拉桥,全长1796 米,主跨径2× 600 米,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大规模使用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桥面板,全线预制拼装,按照双向6 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和桥梁段设计时速100 公里,宽度30.5 米。
  项目建成通车后,对南京拥江发展、加快江北新区建设、疏解主城过江交通压力、完善区域路网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报记者 潘斯航

本文刊于6月29日《中国交通报》6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