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农村公路+”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0-07-27 15:02 浏览次数: 字体:[ ]

品牌名片

品牌名称:脉动江海

品牌内涵:“脉动江海”源自“夫脉者,血之府也”。“脉”,本义为血管,也指事物如血管连贯般有条理者,像叶子和昆虫翅膀上的组织。以“脉”寓意农村公路形象准确、内涵深刻。

一是江海大地的“四好农村路”就像血管、叶脉一般为南通高质量发展输送养分,强劲的脉动和农村公路肌理自然给江海大地不断赋能;二是“脉”也寓意公路发展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而这样一脉相承的脉动里流淌着南通“敢为人先”的开拓基因,也契合南通“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省一马当先的俊朗风神;三是以“四好农村路”为脉络,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城乡畅达、致富奔小康之路上流淌着江海儿女振兴乡村的汗水和豪情;四是“脉”也可取其谐音为“麦”和“迈”,“麦”体现乡村元素,“迈”则是在“四好农村路”示范建设上一路领先的豪迈之情。

品牌特点:“脉动江海”以“赋能转型升级,致力乡村振兴”为主旨,通过“四好农村路”示范建设,深入推进“1﹢6”品牌体系建设,为南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供原动力。

“1”就是脉动江海总纲目总品牌,“6”就是6个县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6条最具有代表性的环线路,凸显地域特色:海安打造里下河水乡风情田园诗画动脉;如皋打造长寿文化花木盆景生态旅游动脉;如东打造海上新丝路绿色新能源动脉;海门打造特色产业新型经济升级环线动脉;启东打造特色小镇海上旅游环线动脉;通州打造政通人和忠孝双全文化动脉。

“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网、沟相连、渠通畅”,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江苏省南通市持续推进、行稳致远。连片种植、整村流转、实物计租……规模经营星火燎原、点睛有笔。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而起、奋勇争先。优质蔬菜、应时鲜果、花卉苗木……高效作物繁茂葱茏、生机盎然。近年来,南通市飞驰在“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快车道上,在“脉动江海”农村公路品牌的带动作用下,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2018年,南通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把农村公路品牌创建列为重要特色工作内容,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脉动江海”农村公路品牌体系,并出台指导意见,深入品牌建设。2019年7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公布了全省第一批农村公路“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成果名单,海门市“江海叙·又一季”品牌入选;2019年12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在南通召开“农路高质量攻坚推进会”,会上发布了全省第二批“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成果名单,南通市所有县市的品牌均榜上有名。

“农村公路﹢”按下特色产业快进键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7万公里,全省第二;农村公路面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公里,全省第一。同年,南通市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下辖六县(市、区)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海门市被授予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海门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地方经济的发展最终靠实力说话,要培育特色新兴产业,把实体经济做大做优,离不开公路交通的支撑。”海门把公路环线建设融入品牌创建,深入打造“江海叙·又一季”农村公路品牌,绿海生潮环线把船舶、教育、家纺、养殖、生态农庄串联起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更好的社会效应。

2017年,海门市足球小镇入选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小镇规划面积约3.1平方公里,总投资超50亿元,分为足球教育中心、足球训练中心、足球俱乐部、科创中心、足球小镇客厅、足球主题休闲公园六大板块,由中南珂缔缘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和海门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由此,海门也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近日,位于开发区足球小镇的中南珂缔缘足球俱乐部新基地,和总投资超20亿元的球迷社区项目已经开工,这标志着足球小镇核心区建设进入加速期。今年年底,足球小镇的功能将进一步完善,产业特色也将更加彰显。

“农村公路﹢”绘出美好生活新画卷

6月5日,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示范、“我们的小康路”主题宣传首场活动,在江苏最美乡村——如皋市平园池村启动。首发式上,南通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羌永芬介绍:“南通市政府为了持续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放大‘农村公路﹢’效应,印发了打造交通服务乡村振兴样板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通过打造高效治理样板、智慧农路样板、平安农路样板、‘农村公路﹢’样板、‘美丽农村路’样板和品牌提升样板等九大样板。”

如皋市平园池村作为南通市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明星村”,产业发展可圈可点。过去,平园池村6、7、8三个月游客众多,一到夏日,藕香荷韵,令人流连忘返,但是夏天一过,村里就“闲”了下来。经过反复商讨,平园池村两委积极吸引投资,扩展精品旅游项目。平园池村党支部书记刘炜建介绍:“农村的美不能只美在一个季节。在农业﹢旅游经营模式下,今年预估人均纯收入将突破3万元。村里进一步调整了发展思路,努力实现让村庄‘美一年’、让游人‘来一年’的目标。”

在平园池村荷花池的不远处,可以看到平园池村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的600亩菊花基地。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世界级的菊花基因库,搜集4000多种菊花,投放到平园池村500多种。“村集体承担建设、高校提供技术、客商负责资金,如此一个三方共建、三方共赢的模式,也是平园池村观光项目的主要发展方向。”刘炜建说。

此外,平园池村还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作设计规划。他们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占地1600多亩集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藕池文化园。果然,“藕香荷韵”引来了四面八方的观光游客。村民抓住这一商机,自觉延伸产业链,将自家富余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去年,平园池村村营收入达210万元。

从荷藕产业到旅游观光,“一花”引得“百花”开。平园池村立足莲藕产业,“江海平原第一藕香(乡)荷韵”的美名不胫而走,还成功从传统农村变身网红乡村。如今,平园池村四季有景,春天赏牡丹、夏天观荷花、秋天品菊花、冬天望竹林……

“农村公路﹢”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近年来,南通市如东县镇两级投入10多亿元,推进农村公路大建设、大提升,全县建成农村公路3000多公里,实现了建制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快进快出、外环内网的交通网络也初步成型。

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路产融合”的进程。掘港街道虹桥村一直以来都以传统农业为主,局限于传统式零散经营,传统作物的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2017年,菜丰堂智能水培蔬菜园、虹桥百亩智能温室四季采摘园和又一村鲜桃采摘园等现代农业项目相继建成。140亩的若园玫瑰景观园、130亩金蕊食用花卉种采园建设不断提速,现代农业项目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的集聚,为虹桥村的发展增添了后劲。“我们之所以选择在这边,就是因为村里交通四通八达,农产品流通非常便利。”四季采摘园园主杜长泉说。

道路通,物流畅。在“农村公路﹢”的效应下,如东县根据区域特点、产业结构和特色产业,推进物流示范站点、电子商务及智慧交通信息化应用示范县建设。目前,全县具有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224家,个体运输户2470家,营运货车共4499辆,寄递企业10家,寄递网点、菜鸟驿站150多个,农贸市场50多个,农资供销网点1000多个,村邮站213个,共同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节点。

“脉动江海”品牌赋能农村产业转型和南通产业高地建设。随着农村公路的延展,那些曾经闲置乡村的资源逐渐苏醒,与市场经济、城市经济奏出了曼妙的致富乐曲,催生了乡村发展的新业态。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犹如一条条纽带,赋予“农村公路﹢”更强动力、更大亮点、更美神韵,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点睛之笔。□ 马国福 王宏捷 黄莉莉 陈杰

本文刊于7月27日《中国交通报》4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