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带长淮,控扼陈蔡”的安徽阜阳,自古以来就是舟车会聚、九省通衢之地。然而,大部分人对阜阳的印象,至今仍停留在春运拥挤的绿皮车照片上。提到阜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仍是“民工大市”。进而联想到民工大市,自然是县城一般的“尘土飞扬”景象。10月23日,“坐着高铁看长三角”全媒体新闻行动来到阜阳。如果你跟着记者的脚步往下走,或许你会颠覆对一座城市的想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活动方供图
阜阳从“走出去”到“接回来”
阜阳农民外出打工潮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1997年,京九铁路开通运营后,阜阳站成为拥有五条铁路的枢纽之城。而这时的阜阳民工人数已经从三四十万增加到了近百万,人口主要流向长三角。
2019年12月1日,随着郑阜、京港高速商合段开通运行,阜阳西站、太和东站、颍上北站、界首南站、临泉站5个高铁站接入全国高铁网,阜阳一步跨入“高铁时代”。而阜阳西站房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旅客候车大厅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最高同时可聚集4000人,与客运、公交零距离换乘,距离阜阳民用机场仅700米。南京、郑州2小时交通圈,上海、苏州3小时交通圈,杭州、北京4小时交通圈……
不仅仅是普通旅客方便了,如今,搭上流通快车的西兰花,每亩地产值可以达到7000多元,直接带动种植户人均增收1.5万余元。
令人振奋的是,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先进制造技术和资本也“搭乘”高铁,呼啸而至。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在阜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238个、到位资金359.7亿元,到位资金占全市的35.6%。在阜阳界首县,乘着高铁的东风,一大批专家学者纷至沓来,一块废旧电池进场,一块崭新的电动车电池出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加速科技成果异地转化的新路。
“新人口大市”的活力在哪
在“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的新时代,阜阳城市格局迎来新一轮蝶变。在阜阳市规划馆,记者看到,站在国家战略方向之上,阜阳“举全市之力,打造城南新区”,参照合肥政务区的天鹅湖城市中心范本,“3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高起点描绘了阜阳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
每周日晚上,双清湾湖中便会上演免费的喷泉表演。阜阳市将市区最好的景观,让给了市民。市科技文化中心、阜阳大剧院、市博物馆、市图书馆绕湖而建,240米双子塔地标聚焦了隔湖眺望的景观线。在《长三角一体化阜阳方案》中,记者看到,力争到2022年,阜阳将建成约120万平方米的环双清湾中央商务区,打造科技研发、创意创新、金融商务、文化展示、大数据互联网基地等现代服务业集群。
阜阳的小吃也很有特色。格拉条、枕头馍、拉面、板面、牛肉面,羊龙骨、牛肉汤……应有尽有,阜城向来有“三步中必定有家小吃店”的说法。
“阜阳人口1080万,很多人外出打工挣了钱,会在阜阳消费、买房。”在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阜阳居全国第73位、全省第3位,城市基础设施居全国第25位、全省第2位。
本文刊于10月25日《扬子晚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