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佳雯 通讯员 宋昌娟
近日,南通轨道交通1号线迎来开通运营一周年;9月中旬,南通在前期开通了两条地铁公交无缝接驳专线的基础上,又新增三条线路……在9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的《江苏省城市轨道、公共汽电车和慢行交通网络融合服务指南》(简称《指南》)中,“南通开通轨道交通高频接驳线路”“常州加强‘三网融合’顶层设计”等作为“三网融合”的典型案例被收录其中。与此同时,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还印发了《江苏省“出行即服务”系统基本服务功能规范》(简称《规范》)。
近年来,江苏省深入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在公共交通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南》和《规范》的发布,将从设施硬件融合与信息软件撮合两个角度,持续引领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出行即服务”
截至2022年年底,江苏省有9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全国开通地铁运营城市最多的省份;常州、连云港和盐城先后开通快速公交(BRT)线路,盐城和苏州吴江开通超级虚拟轨道快运系统(SRT),扬州、泰州和宿迁开通“好巴士”高品质公交线路(HBS);全省10个常住人口100万以上中心城区全部实现公交站点500米全覆盖,绿色出行比例达73.6%。
当前,江苏省11个城市获评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尽管如此,江苏省公交发展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
首先,公共汽电车出行吸引力有所下降。其次,网络衔接不够完善,“最后一公里”问题较为突出,对于城市轨道、公共汽电车和慢行交通“三网融合”缺乏系统性分析。此外,出行信息服务有待提升,出行支付系统、数据资源和运营调度有待进一步整合,部分城市公交调度系统功能单一,运营服务产生数据无法有效利用,也造成了运力和需求匹配度低、车辆荷载不均衡等问题。
今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制订《2023年全省运输出行服务品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在南通等城市试点实施“轨道—公交—慢行”深度融合工程。网络融合更需要信息化支持,行动实施以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指导淮安等地加快推进“出行即服务”平台研究应用,实现一站式无缝化出行服务等功能,全省城乡公交实现统一智能化调度的县(市、区)比例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三级及以上道路客运站、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全覆盖,推动道路客运网络平台与公交、网约车平台互联互通。
信息化建设支持“三网融合”
在前期实践中,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确定了以“轨道、公交和慢行网络融合”“出行信息化系统”为重点方向,进行深入调研。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今年3月起牵头组织成立编制组,开展前期理论研究,赴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南通、淮安等多个城市开展调研工作,并形成相关规范文件。
《指南》重点从规划设计融合、设施融合、网络融合、服务融合、质量评价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在附录部分介绍江苏省5个城市的“三网融合”实践案例。
《指南》中的“三网融合”强调全过程融合,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注重各交通方式间衔接;提出三圈层理论,根据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强度和换乘特征,对核心区、覆盖区、影响区提出不同的融合导向;创造性提出适应新形势下公共交通管理的指标,如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和公共汽电车换乘站点周边交通换乘设施衔接率、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电车一次换乘覆盖率等。
《规范》则围绕出行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了出行信息查询、路径规划、定制出行服务、碳积分与城市生活等七个方面系统功能建设,以提供高质量出行服务。《规范》也从多维度将“出行即服务(MaaS)”功能分为7级,并结合省内不同类型城市特点调整相应指标,为各城市MaaS应用指明了发展方向。
下一步,江苏省将加快推进研究成果应用,推动绿色出行方式间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赋能构建一体化、一站式出行服务系统,助力江苏省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1月22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