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枢纽经济新格局试点:宿迁市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3-11-28 16:55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年来,宿迁市围绕“建设改革创新先行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生态大公园、全国文明诚信高地”四个目标定位,依托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苦炼“内功”、攻坚克难,持续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图1 运河宿迁港

一、主要做法

一是紧抓目标,系统谋划未来发展蓝图。强化规划前期融合,从原有的港口、航道单独规划,转变为港航发展综合性规划。高质量开展宿迁市港航融合发展、港口一体化与港产联动发展规划、宿迁打造区域性内河水运枢纽推进“四港协同”发展等专题研究,明确了宿迁市“十四五”期港航建设任务和支撑“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清单,为建设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港航网络奠定基础。

二是服务产业,积极动态调整港口规划。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服务恒力(宿迁)产业园的落户,2019年《宿迁港总体规划(修订)》获得省人民政府批复后,积极推动宿迁港中心港区规划局部调整工作, 2021年获得宿迁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增设宿迁港中心港区张圩干渠岸线550米,主要服务于恒力(宿迁)产业园对乙二醇(MEG)、散杂货等原材料的水路运输需求。

图2 运河宿迁港

三是创新航道,水运服务实现“门到门”。为降低临港企业的运输成本,解决水运运输周转环节多、运输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短支航道新课题研究,规划了张圩干渠等短支航道,一端沟通省干线京杭运河,一端直通企业,解决临港(园区)产业“最后一公里”水运直达需求,实现企业物资水运服务“门到门”,充分发挥了短支航道“投资少、效益大”的优势。

四是货畅其流,构建多式联运物流网络。致力于将运河宿迁港打造成为公铁水联运枢纽,实现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水运方面,共规划建设35个码头泊位,形成综合通过能力1435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30万TEU。铁路方面,运河宿迁港铁路专用线和铁路专线货场正在建设,专线建成后将连通新长铁路线,接入中欧专列,可直通欧洲各国。公路方面,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区周边纵横交错分布了4条高速公路,距离其中3条高速公路入口直线距离仅3公里。

五是强化服务,不断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以运河宿迁港产业园区为例,倾力打造“一站式、帮办式、保姆式”的“一对一”全程服务体系,实行“一条龙”服务,在地块出让和项目用地相关规费方面予以适当减免,最高可享30%的折扣。入园企业用电成本可节约5%-10%,用气价格可优惠5%-20%,工业污水及特殊污水自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的免收处理费。

二、实践效果

一是内河水运腹地不断拓展延伸。依托京杭运河主通道和交织的干线航道网络,构建了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淮安)、扬子江城市群之间的物资运输通道,千吨级船舶可从宿迁港畅行至徐州港、淮安港、南京港、太仓港等,增强了宿迁地区的对外衔接能力。水运腹地以市域为基础,不断向徐宿淮地区、鲁南、皖北、沿江、沿海拓展,为地区长距离基础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区域性内河水运枢纽建设初见成效。运河宿迁港以“强自身、强中转”为发展思路,在服务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紧抓中部地区出海通道建设带来的中转需求承接契机,不断加强与河南、皖北地区的运输合作。截至2022年底,运河宿迁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00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位列全省内河港口第二,港口具备直接办理进出口货物申报、查验和缴税等功能,已开通宿迁至太仓、南京、连云港、扬州和上海5条航线,货运航班每周超过40航次,为宿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约1.5亿元。

三是形成港航产城要素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宿连航道建设,及时调整临港产业布局规划,打造前港后园临港生态圈,形成产业集聚,实现港口与临港产业园区互为依托、相互支撑。有力支撑宿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吸引了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恒力(宿迁)工业园、逸达新材料、凯盛新材料、洁柔纸业、长江精工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助推宿迁外向型经济发展。

(宿迁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