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执法效能,扬州市紧扣一体化治理,打响“扬1”亮剑联合执法品牌,拓展智慧执法应用场景,推出“江河前哨·开路先锋”综合执法品牌,努力打造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样板示范。
一、主要做法
1.高质量深化一体化执法,推动资源整合、业务融合、队伍综合
聚焦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以及“碎片化执法”等问题,加快形成权威高效、运转顺畅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一是上下衔接。扎实推进“路地”合作、“省市共监”、片区督导等一体化联动执法模式,全面发挥县(市)“局队合一”凝聚力、战斗力。二是内部协同。推动审批服务、行业监管、行政执法有机衔接,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协同联动体系。推动“一车到底”“一站办理”等执法功能在基层站所的综合集成。三是左右联合。与公安、应急、生态环境以及苏北航务处、高速执法机构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四是区域联动。深化长三角道路运输联防联控机制,与南京、镇江、淮安、滁州等地建立常态化联合治超、危险品整治等联动执法机制。
2.高品质优化智慧执法生态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感知能力、实战能力
积极构建系统化、智慧化、场景化的智慧执法体系。即:数据资源一个池,建设市级执法大脑工程;监测预警一张图,建设行业大数据集成分析系统,探索“红黄绿”分类分级赋码管理;行政执法一系统,全面使用交通综合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和整合各类执法业务平台;指挥调度一中心,全面建成市县两级综合执法指挥中心,构建“1+1+N”指挥调度模式;流程支撑,加快工作流程图、操作指南、履职标准、考核办法等制度规范建设;场景积累,积极探索公路(水上)电子执法巡查、“大数据+电子卡口(5G布控球)+预警派单”、“网上申报+现场踏勘”相结合的“互联网+执法检查”和巡游出租车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等智慧执法应用场景。
3.高效能强化信用监管,实现精细管理、精准执法、精致服务
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在船舶港口防污染“信用+监管”、出租汽车信用管理、大件运输审管衔接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信息归集、信用修复、信用结果应用等联合监管工作,在水路运输领域实行“育诚信+做承诺”信用修复服务,促进由管行为向管信用转型提升。
4.注重品牌引领,夯实人才支撑、资金支撑、政策支撑
一是全力打造道路水路综合执法党建品牌—“江河前哨·开路先锋”,构建“一心向党、一切为民、一体治理、一流争先”的品牌内涵,不断放大新模式建设综合效能和社会识别度、群众获得感。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将综合执法新模式作为全市交通综合执法高质量发展的“头版头条”,组建工作专班并实体化运转。三是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在编制年度预算安排时,将资金保障向执法新模式建设倾斜。
二、实践效果
1.一体化联动机制取得新突破。打响“扬1”亮剑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品牌,被评为2022年全省交通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品牌二等奖。苏北运河联合监管机制全面运转,有效推进实施执法场所同驻、执法船艇联合编队、船舶信用积分换算、过闸船舶联合查验,推动苏北运河联合监管机制升级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综合监管部级示范。
2.智慧执法场景应用得到新提升。综合执法VPN网络实现省-市-基层站点互联互通,建成市级视频监控平台。市交通综合执法系统初步具备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大数据决策分析等功能。配置智慧执法终端、5G布控球、车(船)全景取证系统、无人机等智能设备252套,建设道路水路电子卡口4套,开发车辆年审超期等15项非现场预警研判模型,精准执法能力大幅提升。全面使用交通综合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执法检查执行率达99%以上,推动检查清单化、处罚标准化、罚款缴纳电子化。
3.“信用监管”取得新进展。出台《扬州市主城区出租汽车信用考核实施办法》《信用监管工作办法(试行)》。实施道路水路运输行业行政执法信用记分35060分,完成“一超四罚”联合惩戒195件。签订苏北运河扬州段船舶信用联合监管备忘录,通过“一航多方”协同平台扣减船舶诚信分1100分。对15交通工程起施工单位实施违法违规记分。帮助227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
4.执法监督能力得到新跨越。制定《“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实施细则(试行)》,推进审计式、穿透式、闭环式执法检查。积极探索实现无人机巡查、电子巡查、车辆巡查和步巡相结合的路域执法。出台《水上电子巡查工作指南》,实现“陆水空天”一体化巡航。仪禄高速列入交通工程质量“省市共监”项目,“平安工地”参创率、达标率均达100%,京杭运河施桥段航道整治工程入选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示范工程”。
(扬州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