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水运报】连云港奏响海河联运奋进曲
发布日期:2023-11-29 11:17 浏览次数: 字体:[ ]

□ 全媒记者 陈珺

“连云港海河联运的运输量从2010年24万吨逐步壮大到2022年的1860万吨,成为连云港与周边港口差异化、错位竞争的独特优势。今年前三季度,连云港完成海河联运约1476万吨,同比增长11.2%。”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亚东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连云港深挖“前海后河”优势,大力发展海河联运,加快构建畅联高效的千吨级航道网与支撑有力的内河港口格局。

高标建设 加快完善通道网络

海河联运是指货物通过运输船舶从外海(或内河)航区进入内河(或外海)航区的一种运输方式。

连云港具有发展海河联运的天然优势,地处“一带一路”倡议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苏沿海开发、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黄金交汇点,是江苏省最大深水型海港,海岸线资源、内河水网资源都很丰富。

自2010年连云港海河联运业务起步以来,连云港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的相关要求,海河联运通道基本形成,航线网络加快完善,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连云港港周边腹地水网发达,苏北运河二级航道、连申线三级航道纵贯南北,通过盐河、通扬线等三级航道能实现东西向有效联通,形成了苏北全覆盖的千吨级航道网。境内现有内河航道82条,总里程1103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147公里,占全市航道总里程的13.3%,省干线达标率78%,基本形成以连云港港疏港航道、盐河航道、灌河为主的干线航道网,实现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今年宿连航道连云港境内先导段开工建设,未来将为苏鲁豫皖等地提供一条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

目前,连云港海河联运业务已形成沿大运河南下长江、北上苏北和鲁南,沿着淮河进入皖北和豫中地区的“一港四线”格局,并先后开通至淮安、蚌埠、宿迁、徐州、泗阳、盐城(步凤)、阜宁、海安、邳州、济宁、周口等11条集装箱航线,基本实现苏北地区全覆盖。

据介绍,依托新云台内河码头和灌河港区,连云港市培育形成两种海河联运方式。一种是海港内河集疏运一体化,即经由连云港区直接中转至内河码头,疏运到运河线的淮安、徐州等内河港和到淮河线的蚌埠、周口等内河港。另一种是“水转水”,即主要依托灌河港区海轮、河船同时靠泊的特有功能,进行“水转水”作业,先后推出“俄罗斯—徐州—连云港”外贸、“营口—连云港—内河腹地”内贸业务,成功开通集装箱海河联运外贸航线业务。

“随着‘散改集’运输结构调整等业务的发展,预计未来三年内,连云港海河联运集装箱运输有望突破10万标箱。”吴亚东展望。

多点用力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海河联运发展的重要保障。

围绕服务保障海河联运高质量发展,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从海河联运关键设施建设、省市协同、综合施策等方面,推动连云港海河联运加快发展。

——推进港口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在海港建设方面,加快提升连云港区枢纽能级,加快建设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40万吨)深水航道,提升铁矿石、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一程接卸能力。大力提升两翼港区基础能力,徐圩港区着力提升原油和液体散货泊位接卸能力,灌河港区加快燕尾作业区、堆沟作业区等码头建设。在内河港口建设方面,全面加快中云台、徐圩、五灌河等核心作业区为代表的内河码头建设,加快建成纵一路作业区二期工程、五灌河作业区通用泊位一期工程、板浦作业区二期工程。

——打造畅联高效内河航道网。加快建成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二期工程连云港段,形成海河联运新通道。全力开展京杭运河—盐河—疏港航道航运通道内的船闸联合调度,强化港航衔接,打造内河集装箱集疏运“BRT专线”(水上“快速公交系统”专线)。

——建立内河水位协调机制。积极争取推动省级层面建立水利、交通协调机制,协调分时段、分批次排水,实施放水流量监控,优化排水计划,争取保证盐河主航道常年水深能达3.2米(三级航道标准水深)以上,使其既能满足水利灌溉需求,也能满足船舶通航需求,确保航道水位正常、船舶运行畅通。

——优化内外贸航线布局。远洋航线重点开发地中海、印巴、欧洲等空白航线;近洋航线重点加密日本关东、关西航线,韩国釜山、平泽航线,增开泰越、印尼等东南亚航线。提升内贸航线优势,大力发展至天津、温州等直航航线。深化与上海港的航线合作,扩大内贸集装箱区域中转中心的建设成效。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级层面运输结构调整财政支持政策,同时结合连云港发展实际,研究出台市级海河联运配套政策,引导大宗散货、集装箱“公转水”运输。

合作共赢 打造全新服务维度

海河联运的发展离不开沿线港口的支持,近年来,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主动加强拓展与各内河港口的多层次合作,共同推进海河联运共赢发展。

2019年,苏鲁豫皖海河联运港际联盟成立,4省10市、24家港口企业共同落实内河水运发展行动方案,努力实现区域成网、通江达海。2022年,连云港港与徐州港签订战略协议,进一步加强海河联运业务合作,不断探索“公、铁、海、河”多式联运模式,进一步打造区域物流中心。2023年,连云港港与宿迁港签署推进苏北港航一体化、加强海河联运合作框架协议,深度挖掘内河航运、临港物流、港口运营等方面合作,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

根据规划,连云港港将形成“三大枢纽四大通道十二大节点”的海河联运总体空间发展格局。

“三大枢纽”,即连云港港进行海河联运的作业区和港区,包括中云台作业区海河联运枢纽、灌河港区海河联运枢纽和徐圩港区海河联运枢纽。

“四大通道”,即与连云港港海河联运紧密相连的“两主两辅”四条内河集疏运通道。主通道货运潜力大,将主要依托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出海通道连接核心腹地,具体为西北向通道(连云港港—宿迁、徐州、鲁西南地区)和西向通道(连云港港—淮安、皖北、豫东地区);两条辅通道分别为南向通道(连云港港—淮安、扬州地区)和东南向通道(连云港港—盐城、南通地区)。

“十二大节点”,即与连云港港进行海河联运的主要腹地内河港口,包括集散点港口徐州港、济宁港、淮安港、蚌埠港和周口港以及一般节点港口连云港内河港、宿迁港、枣庄港、淮南港、阜阳港、扬州内河港和盐城内河港。

“到2035年,与国际枢纽海港相匹配的海河联运枢纽体系全面建成,内河港吞吐量达到1亿吨,海河联运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海河联运的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吴亚东表示。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11月29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