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试点:依托连云港海铁联运示范工程
打造省级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
发布日期:2023-12-12 17:31 浏览次数: 字体:[ ]

依托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连云港)示范工程,建立了江苏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连云港港、南京港、徐州港等推广应用,逐步形成了依托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港口生产、铁路运输、物流服务和相关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了多式联运服务水平。125日,相关经验被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评为集装箱铁水联运信息共享最佳实践案例。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铁水联运数据交换体系。

在示范工程方案设计时,就已将省级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作为铁路系统与路外系统的区域交换节点。在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国铁上海局集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基于上海路局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服务平台,以XML格式数据报文的方式,将相关港口涉及的货票、作业计划、现车、预确报等信息经省级平台转入地方(或企业)平台,然后再与铁水联运有关的主要环节——港口、船公司、船代、货代、码头、堆场、运输公司、银行等信息系统进行连接。依托上述电子数据交换内容及各地方企业应用系统,收发货人可以网上办理需求车汇总、装卸车委托、装卸船委托、提送货委托等各类业务,及时掌握其货物在上海路局范围内的装卸车/船、港存、通关等实时动态。在提升路港双方客户服务的同时,实现各参与方作业高度协同及铁路、港口、货主等多方共赢。

图1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连云港)示范工程系统架构

(二)编制铁水联运数据交换标准。

在示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数据交换的实际需要,与铁水联运相关各方共同协商,制定了包含货物基本数据、作业衔接数据、运输组织数据和物流服务数据等二十多项数据标准,其中《海铁联运列车运行与货物追踪接口》《海铁联运列车磅单报文》《海铁联运需求车提报报文》三项技术指南,由交通运输部发布为全国首批海铁联运信息化行业标准。

(三)研发应用铁水联运作业系统。

为更好发挥铁水联运数据资源作用,平台研发了符合铁水联运生产作业需要的集装箱铁水联运应用、散件杂货(整车)铁水联运应用以及现场生产物联网应用等数十项应用系统。这些系统根据各集装箱码头(场站)、散件杂货码头、连云港中铁集、徐州货运中心连云港经营部,连云港铁路总调、车站货调、联办等各类用户的生产和管理需要,利用铁水联运数据,研发了委托管理、调度管理、现场管理、结算管理等一系列功能版块,实现了货运中心、铁路总调、货调、行调、装车点、港铁、货代等单位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

图2 港口铁水联运生产作业系统股道现车功能截图

二、实施效果

(一)有效提高铁水联运生产作业效率。

根据铁路货票、预确报以及货代委托等信息,在车辆到港前即可做好装车计划并传输至装卸机械控制系统,结合装卸作业点生产现场视频监控系统执行精细化装车,降低车辆超、偏载率和集装箱翻倒率。同时,也可以让铁路实时掌握港口装卸作业情况,进行安全监督,从而降低运输事故安全隐患。信息共享、作业协同,为港口铁路作业量的增长提供了保障,2022年连云港港口铁水联运量完成79万标箱,同比增幅13.6%,在全国沿海港口居于前列。

(二)有效提升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衔接水平。

平台有效解决了港口客户、运输代理实时获取联运箱、货动态信息的需求,改变了长期依靠人工操作的传统模式。货代利用到货认领、装卸车委托办理等功能,将水运业务中的提单、集装箱信息与铁运业务中的货票、集装箱信息关联起来,帮助港口及时掌握货物转运的具体要求,切实提高了铁路、水路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水平。在此基础上,首创过境集装箱“车船直取”零等待模式,并向全国推广。采用这种方式,可省去落场、提箱、进场、等待等一系列中间环节,使得过境集装箱班列的发运时间压缩到1天以内,中转作业时间较以往节约75%,客户的单箱中转成本相比之前降低约60%。

(三)为推进“一单制”发展奠定基础。

铁水联运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培育具备全程运输组织能力多式联运经营人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多式联运全信息链条畅通共享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多式联运标准规则协同和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能够有效推动托运人一次委托、费用一次结算、货物一次保险、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的“一单制”服务模式发展。

(连云港市交通运输局、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运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