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有幸》是著名作家丁捷刚刚出炉的长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的主角,是成立于2000年的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江苏交控)。江苏交控作为江苏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省级投融资平台,多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宏伟蓝图,基本构建了江苏高速、江苏铁路、江苏港口、江苏机场四大板块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经营性综合大交通投融资为主体,金融和“交通+”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格局。
丁捷化身“讲故事的人”,为我们揭开了这家大型国企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它成功的原因和方法,看到了一个现代企业蒸蒸日上的精气神。丁捷以“聪明诀、幸福场、彩虹渡”三种意象结构全书,每一种意象中都蕴含了“企业有前途、人才有舞台、生活有滋味”的“三个故事”内涵。全书共十二章,讲述了几十位江苏交控的平凡人物,他们之中有工程师、收费员、清障员、服务员、援藏者、献血者,也有退伍老兵、铿锵玫瑰……他们都是这部报告文学的主角,演绎了非凡的精彩故事,他们身上迸发的光芒令人动容。这些个体的成长故事也折射出江苏交控负责任、讲大局、强担当、有情怀的国企形象。
走近作者丁捷,走进《“三”生有幸》,让我们共同感受文学作品强大的精神穿透力,倾听创作背后的故事。
丁捷:现任中国作协国际文学交流中心执行主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兼江苏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
创作出版包括《依偎》《追问》《初心》《撕裂》在内的文学艺术专著近30部,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年度记忆作家”、“新浪年度最具影响力江苏作家”、“当当年度畅销小说作家”、江苏“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专题人物,以及中央纪委宣传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文艺人才库”。
Q
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依偎》,到非虚构类文学作品《追问》《初心》《撕裂》,为何突然关注起交通题材?
A
丁捷:我与交通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三”生有幸》一书里也有提及。从小,我跟着父亲在单位度过了少儿时代,那是最基层的交通运输单位——乡镇交通运输站。长大后,我经常在梦中回到那里,回到父亲单位旁边的焦港大河,回到那些可以跟着父亲在暑假里乘着拖轮船快乐“漂流”的日子。
童年情结催发我完成一部交通题材作品。去年有幸参与江苏省交通文化建设的规划咨询,得以深入交通产业界,并惊喜地发现了江苏大国企江苏交控“三个故事”及其引发的海量故事,于是抓住这个机会,深入产业现场,采写出这部作品,算是遂了一份久藏的心愿。我自己知道,这一点也不突然。
Q
这本书和您以往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A
丁捷:到目前为止,我出版过28部作品,《“三”生有幸》是最“实”的一部。考虑到写的是“鲜活的当下”,是一群正在创造着生活和财富的活生生的人,我既要追求文学的感性生动,又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虚构,唯一的写作切入口,只能是这些人的命运和悲欢,这些普通人自带的精神光亮。仅仅凭事迹材料和简单的采访,不足以捕捉到其中最有文学价值的细节,我需要深入这个群体,深入他们的内心。想象力是我的创作长处,过去的大部分创作,我都对想象力有着极大依赖,但此次例外。想象力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是最没法动用的。
Q
您对公路交通行业的总体印象如何?深入了解后,江苏交控是否符合您的既有印象?
A
丁捷:20年前,我在江苏省委机关工作,一位优秀的同事转岗去了江苏交控,当时我们都觉得他的这一步,跨得不够漂亮。为什么?因为江苏的交通产业是从举巨债起步的,无人不知这个企业的“危险”,去这样的企业工作,压力一定很大,前途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一直到现在,依然有不少人还停留在这样的印象里。这些年,我们从媒体和社会中得知江苏交通业发展迅猛,已打赢了翻身仗。但这次深入江苏交控后,我得到了超预期的惊喜。在这个企业发展奇迹里,内涵非常丰富,庞大资产、产值和利润的年度成绩单,不是我最激动的部分,我惊叹于企业的文化养成和职工个体的精神丰满。起初,我决定写20万字,深入生活后,我发现20万字远远不够,最后克制再克制,以38万字的篇幅,完成了创作,但仍未尽兴。
Q
请您介绍一下书名的由来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A
丁捷:2021年,江苏交控提出了讲好“企业有前途、人才有舞台、生活有滋味”的三个故事,以期更好地以故事的形式承载企业历史、弘扬企业精神、传递企业价值、树优企业品牌,有效支撑其在“十四五”期间建设国际影响、国内领先的万亿综合交通产业集团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宏大愿景。讲好“三个故事”不容易,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必须要讲,而且要讲透、讲实、讲活。
“企业有前途”是“人才有舞台”和“生活有滋味”的先决条件,“人才有舞台”和“生活有滋味”在价值体现和情感共鸣上互为因果,同时又为“企业有前途”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保障。通过深入了解,我看到他们实现了“企业有前途”“人才有舞台”“生活有滋味”三者高度统一,且联系紧密,形成了社会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交融共通和良性循环。我觉得“三个故事”的理念与实践,给企业带来了产业发展和文化升格,这是国企的幸运,更是企业人的“三生有幸”。我的书名就这样在脑海中激荡了出来,“三”在这里有专指也有特别的意义,这个数字既是企业的某一种标签,也是个体人生的跨度比喻。最终,所有落定于“有幸”,形成这部书的主题定位。国有企业的“幸”得益于伟大时代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干部职工的“幸”得益于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加速蝶变的新发展,二者在互促共赢的螺旋上升中实现了国计民生的“大幸”。
Q
本书创作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攻克?
A
丁捷:书中涉及数百人,绝大多数是普通职工,他们朴素、能干,但大多不善表达,这给采访带来了一定难度。没有什么捷径,只能多花时间与他们相处,激发他们的倾诉欲,以耐心、真诚换坦诚、相知。
Q
请谈一谈此次创作的收获与欣喜,其间发生过哪些故事?
A
丁捷:这部书的写作花絮,几乎可以再写一本书。仅举一例,公司总部的一些人在出版前读样书,反馈说,“读哭了”“深受感动”“特别美好”。我突发奇想,如果让书中的主人公自己来读自己在书中的故事,会是什么反应?于是,我特意约了故事主人公之一、“中国最美路姐”余丽琴,当面把写她的那一章读给她。过程中,她突然泪水涟涟。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她是这部书的重点人物,我跟她访谈过好几次,她在讲述自己的时候,一直表现得很安静,没见情绪起伏。我还想,她经受过巨大的人生磨难,恐怕心里结了很厚的痂了,有了很老辣的控制力了吧!现在怎么读自己的故事,反而这么激动呢?待她平静下来后,我就问她,她说,她觉得文章写得很神奇,她的故事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感情的波动,都是真实的,可读起来显得既熟悉又陌生,打开了记忆,更是打开了心灵深处的一个阀门,原来文学是一把钥匙,门里的人生如此美妙!
Q
在交流过的几百名普通职工中,您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A
丁捷:我记得书中我写的所有人物,他们都是我合上材料,在脑海中可以清晰浮现的形象,难以忘怀。
Q
为江苏交控成功寻根溯源,您给出的答案一是远见,二是聪明,三是善良,可否讲一讲如此归纳总结的原因?
A
丁捷:我觉得江苏交控是用远见规划逐步实现企业的美好前途,用厚才爱才的聪明举措打造出人才的广阔舞台,用善良换来了企业员工的幸福生活。“三个故事”是从“心智”出发的,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国企的“初心”吗?我曾经在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过一部政论散文《初心》,写完《初心》后写《“三”生有幸》,我觉得后一本书简直就是为前一本提供案例,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写作的感觉特别亲切、特别顺手。
Q
请您围绕讲好“三个故事”,谈一谈自身对江苏交控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看法?
A
丁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吴义勤先生为这本书写了一篇激情洋溢又理性提神的序文,里面对此话题有精辟的论述。这部书中也有专门的章节、丰富的故事来谈。我希望亲爱的读者能通过阅读找到答案。书厚,但也许你不会觉得冗长。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5月10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