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支撑产业造福民生 打造现代化枢纽泰州
发布日期:2023-07-14 11:01 浏览次数: 字体:[ ]

支撑产业造福民生  打造现代化枢纽泰州

江苏省泰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市铁路办主任 潘爱民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交通运输系统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枢纽泰州为统领,聚焦“产业、城市、民生”三个能级提升,系统推进全市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泰州篇章筑牢交通支撑。
对标找差 把准现代化建设坐标系
  一是综合交通网络粗具规模。截至目前,泰州市综合交通网总规模达1.27万公里。铁路方面,北沿江高铁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过江通道方面,实现“两通三建三规划”的8座过江通道布局,在全省仅次于南京。公路方面,“两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三纵十一横七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趋于完善,市区快速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四好农村路”建设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水运方面,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1.7亿吨,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达67个,均居全省第3位,千吨级航道实现县级节点全覆盖。航空方面,扬泰国际机场飞行区提高至4E级,二期扩建工程先导项目开工建设。
  二是物流支撑能力逐步增强。货运结构方面,大宗货物运输“公转水”成效明显,2022年全市货运总量32460万吨,其中水路货运量占比84.6%。港口货运方面,泰州港吞吐量排名稳居全国沿江沿海港口第十一,形成了覆盖长江经济带和部分沿海地区的国内运输网络,以及覆盖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运输网络。货运枢纽方面,全市建成省级示范物流园区5家,省重点物流基地11家。农村物流方面,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是出行服务品质有效改善。对外客运方面,形成了动车、航空和道路客运班线组成的多元化对外出行体系,客运运输网络基本实现覆盖全国。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公交出行分担率提升至28.5%,市区500米公交站台覆盖率提升至95.5%。城乡公交一体化方面,全市建制村(集中居住地)直达县城通达率87.9%,毗邻县(市、区)公交通达率75%,全域镇村公交开通率达100%。
  对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更高期盼,泰州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和短板:一是高快为主的骨干交通网络有待完善;二是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升;三是创新举措和亮点工作有待突破。
开放视野 描绘现代化建设新蓝图
  快达全国方面。加快实现6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省内各设区市。预计到2025年,在建和建成的高速铁路县级节点覆盖率将达100%,在建和建成的过江通道数量达到6座,全市高速公路网面积密度达到7.5公里/100平方公里,联通国际、通达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空网络加快完善。
  优行泰州方面。加快实现0.5小时中心城区通达各县级节点,建成1小时市域通勤圈。预计到2025年,中心城区至所辖市(区)快速干线公路通达率、农村公路一镇一环线覆盖率力争实现100%,毗邻县(市、区)公交通达率100%,建制村(集中居住地)到县城(区域中心)的公交直达率100%。
  畅联江海方面。江海河联运优势充分彰显,公铁水联运全面突破,预计到202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将下降1至2个百分点,一批综合型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建成投用,力争高等级航道达标率达100%,泰州港货物吞吐量力争突破5亿吨,沿江具备常态化接靠1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的靠泊能力。
攻坚奋进 抓实现代化建设关键招
  一是全力建设内联外畅的综合交通网络。全力推动高铁大通道建设,高速铁路网全面落地。2025年前形成“四通二建二规划”过江通道布局。引导各县市加快规划建设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线,推动主城区快速路加快成环成网,市域内高快结合、快速通达。在基本不新增或少量新增岸线和水域、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码头靠泊等级、作业效率和安全环保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是加快建设一体衔接的运输服务体系。完成《泰州港总体规划》《泰州内河港总体规划》的修订报批,推动各港区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良好格局。精准落实《泰州市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未来三年至少开工建设3个综合型多式联运枢纽项目,超前谋划建设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突出江海河联运,加密泰州港与上海港、太仓港等重要港口的航班航线,并以日韩高密度、东南亚广覆盖为方向开辟和加密近洋集装箱航线。
  三是加快提升规范高效的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构建“1﹢4﹢N”数字交通总体架构,建设交通运行监测指挥中心(TOCC),打造交通“数智大脑”。建立覆盖全行业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推动分类分级差异化监管,实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精准监管。加快完成网约车从业资格证等一批“一件事”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构建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全面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贯穿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监管机制。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7月14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