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公交线网优化 精准服务见效
发布日期:2023-08-30 10:56 浏览次数: 字体:[ ]

本报记者 单佳雯 薛荣泰 通讯员 安军丽 俞牧言 李晓玲 陈晶晶
  近日,广东省清远市交通运输局向社会公开征求对于《清远市区公交线网优化方案》的意见和建议;河北省石家庄公交集团优化调整52路、22路等多条线路,填补区域公交空白;江苏省徐州公交集团召开线网优化效果评价小组会议,分析研究和总结上半年优化调整公交线路的效果;福建省福州公交集团向公众介绍今年市区公交优化重点……
  近年来,不少城市启动大规模的公交线网优化工作,尤其今年以来,公交线网优化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乘客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近日,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探讨公交线网优化思路和成效。

为何“优”? 立足城市经济发展 满足乘客多元需求
  “211路就是我们‘家门口’的公交车,地铁站、公园、购物中心都能直达。”家住福州市绿城柳岸晓风小区的林奶奶开心地说。此前,该片区居民日常出行不便,公交站点距离较远,今年年初,福州211路公交的开通改变了他们的出行条件。
  福州市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公交科负责人游昊介绍,2019年以来,福州积极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工作。“一方面,轨道逐步成网、公共交通体系重构,公交与地铁走向重复、竞争等问题逐步凸显;另一方面,近年来公交客流群体流失严重,市民出行习惯发生巨大转变。”游昊表示,公交资源集中在中心城区,线路重复、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也日渐显现,以往公交线网布设、运力调度等与社会发展、市民出行规律已不相符合,急需大规模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
  今年起,徐州公交集团结合实际客流变化及道路通行条件制定了为期两年的线网重塑实施计划。截至7月底,已相继开通4条公交快线,优化调整16条公交干线,开通9条微循环支线。
  据了解,今年徐州公交集团紧扣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总定位和总要求,立足于服务徐州经济发展,为全方位提升公交服务品质,加快推进线网重塑工程。至“十四五”末,徐州将系统性打造“以快线为框架、以干线为主体、以支线为支撑、以微循环为辅助”的多层级公交网络。
  石家庄公交集团也于今年全面启动公交线网优化改革工作,本着“线网优化配合城市更新去变、配合市政线网去变、配合市民需求去变”的工作思路,全面优化公交线网布局。
  记者从石家庄公交集团获悉,公交线网优化是今年集团推进国企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为进一步契合城市发展格局、满足多元化出行需求,集团以多种形式常态化征询市民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之所呼,改革所向。线网优化改革工作期间,共征集市民意见和建议约2万条,从中采纳共性意见1000余条。
  石家庄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经过前期的意见收集、客流调查,并聘请交通规划专业机构,通过多轮、多源大数据综合分析研究,编制了科学的线网优化方案及成果报告。同时,通过多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专家学者反复研讨论证,按照应调尽调、应优尽优的原则,确定了线网优化调整的最终方案。
怎么“优”? 调结构优服务 接驳轨道成发力重点
  “第一批线网优化工作针对运营效益低、线路重复度高、线路非直线系数高等问题开展,实现了调整后的线网日均客流与优化前相比基本持平。目前正在推进第二批线网优化改革工作,预计年底前完成全部线路的优化工作。”石家庄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共分析研究线路115条,确定优化调整线路68条,至今已优化调整线路34条,开通线路9条。
  尤其是今年8月石家庄公交集团开通的91路,方便了红石原著、富力城、天山熙湖等小区居民的出行。线路终点站设置在南豆地铁站,在填补了该地铁站公交线网空白的同时,还串联起地铁1号线和3号线,全面提升公交与轨道接驳换乘能力。石家庄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开通线路时除了要考虑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求、填补公交空白等因素外,还要提高公交与轨道交通接驳便捷度,最大限度节省群众出行成本。
  “今年以来不仅公交线网实现了越布越广、越织越密,公交覆盖率和运行效率方面也有突出成绩,今后集团将继续坚持改革的刀刃向内,并结合实际制定公交自身的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谋划线网优化、运营提速、服务提升、智能公交等工程方案。”石家庄公交集团董事长路江表示。
  徐州公交集团在市交通运输局和交通控股集团的指导下,联合上海城市交通设计院,坚持“以乘客为中心,以廊道为纽带,以衔接为重点”的原则,编制了《徐州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着力打造“两横两纵两环三射”的快线网络、“五横四纵十二斜”的干线网络,全面实现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100%有效衔接。
  《徐州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根据徐州市主城区行政区划、空间形态、功能组团、客流特征等因素,将徐州划分成六大公交发展区,旨在构建“可媲美小汽车”的公共交通系统服务,以促融合、调结构、优服务三大层面对徐州公共交通体系进行重构。
  徐州本次公交线网重塑工程采用先低效后高效,先外围后中心,先骨干后支线的方式压茬推进,成立了线网重塑工程领导小组,小组分期对拟实施的每条规划线路进行经济性、安全性、可行性分析论证,结合线网运营实际及客流、道路变化情况,实行“一线一策”动态调整,确保线网重塑有新变化、新提升。
“优”在哪? 倾听反馈动态跟踪 多维指标评估优化效果
  “真快,现在有了高峰区间快速线路,上下班从藁城到北乐乡乘地铁方便多了,比原来节省不少时间呢!”石家庄市民对于新开通的公交线路连连赞叹,“以前去机场特别不方便,现在开通了公交机场专线,不仅车况好、速度快,而且价格也实惠!”
  除了倾听来自群众的真实反馈,建立科学精准的优化效果评估机制,同样有助于提升线网优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徐州公交集团线网优化重塑工程实施以来,已完成开通、调整、优化公交线路30条,占总规划线网的28.3%,新增覆盖小区、单位132个,客流提升20%以上,预计新增公交服务群体约40万人。
  据了解,徐州公交集团针对线网优化工作建立了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月度营运报表对逐条线路的客流、营收、成本等指标进行同比、环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服务热线收集和汇总市民乘客对已调整线路的意见、建议。最终,通过指标数据和反馈意见等多个维度对线路调整优化效果进行综合研判。
  “针对福州公交线网优化工作,每年由市交通局委托市规划院,对公交线网开展动态评估,行业主管部门会及时跟踪优化调整线路的客流情况,评估线路优化效果。”游昊介绍,福州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已由年初的5.45下降至如今的5.26,公交线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3.54公里,较年初每平方公里增长0.05公里,中途站300米站点覆盖率达84%,较年初增长0.8%。
链接
  “17路串起了我的‘生活圈’”
  □蔡欢
  7月起,江西省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启动第二阶段线网优化调整,分三批对18条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这也是继2022年8月实施公交骨干线网重构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整。线路的优化调整,为市民带来了便捷与省时的出行体验。
  提高线路覆盖面
  8月1日8时许,南昌市民王玲娜从容地来到丹霞路东口公交站等车,2分钟后坐上了237路公交。得益于从自家门口经过的237路,她有了一条畅通便捷的“通勤路”,实现了家和单位之间的“点对点”直达。“此前,由于丹霞路没有通车,小区周边没有公交站,需要走到青山北路附近坐车,至少要提前20分钟出门。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了公交,非常方便。”王玲娜说。
  “今年3月,丹霞路通车后,我们第一时间去现场进行了探勘,并从客流走向、出行时间、换乘路径等多维度,对周边运营的多条线路开展了调研。”南昌公交运输集团运调处处长涂元鹏介绍,通过调研发现,原237路从南昌县蒋巷过来后直接走沿江北大道,存在运营效率较低等问题。为此,集团将237路集并889路,取消了乘车需求极少的沿江北大道5公里路段,调整至民营大道、丹霞路运行。
  “237路优化后,与更多的公交线路形成接驳,有效提高了线路覆盖范围。”涂元鹏说,随着第二阶段线网优化调整的完成,南昌高新区、青山湖区、新建区望城片区等区域公交线网的空白得到了填补。
  8月2日7时30分的聆江花园(三经路)公交站台,有不少老人在此等车。
  “17路串起了我的‘生活圈’,坐上它可以去买菜、逛公园。以前我还经常坐17路到红谷滩区的女儿家,但现在17路不经过红谷滩区了。”老人姚珍坦言对于线路的改变,起初还不太适应,“以前坐17路可以直达女儿家,但时间太长。线路调整后,我在阳明路直接换乘,没想到比以前更省时间。”
  涂元鹏介绍,此前17路属于常规公交,由三经路片区开往红谷滩区方向,全程单趟大约需要60分钟。“乘坐17路的老人特别多,我们发现80%的客流出了三经路片区,到阳明路就下车了。为此,通过上站台、进社区、听民意等方式收集乘客意见建议后,我们决定将17路从常规公交调整为微循环,线路到了叠山路直接返回,不再过八一大桥。”涂元鹏表示,数据显示,调整优化后的17路客流显著增长。
  创新“六进公交”
  早在2022年,南昌公交运输集团就启动了公交线网全面优化调整项目,通过前期的意见收集、数据分析、效果评估、走访调研等,对全域公交线网实施“会诊”,并通过专家系统论证,确定了线网优化调整的总体方案。
  “去年8月,我们完成贯穿中心城区南北、东西方向‘三横三纵’骨干线网的合理重构,属于线网优化的第一阶段。当时,重点是对骨干道路的17条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从目前运营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涂元鹏表示,此次的优化调整属于第二阶段,主要是按照“扩大覆盖面、填补空白区”的思路开展,有效解决了城市核心区公交重复布设的问题,填补部分区域公交线路空白,同时通过对重复率过高的次干线及支线实施优化重组,完成了公交线网基础框架体系的初步构建。
  下一步,南昌公交还将推出“六进公交”,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医院、进行政中心、进商业中心,通过创新多元化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市民出行的个性化需求。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8月30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