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煜恒 徐伟 徐怀庚
当人们行走在淮安翔宇大道板闸段至梁红玉路段时,会看到大道南边有5个高达十多米的精美雕塑,分别标有“仁字坝”“义字坝”“礼字坝”“智子坝”“信字坝”字样,代表着历史上的运河与淮河交汇处的“五坝”,又称“末口五坝”“淮安五坝”。雕塑似乎在向往来行人叙说着历史上运河和淮河在此交汇的沧桑岁月。
从“堰”改筑至“坝”
淮安五坝,还得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筑邗沟谈起。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爭覇,相互间攻伐兼并,战火不断,靠近河流的诸侯国,充分利用水上运送兵员和粮草等战争物资。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积极北进,欲称霸中原。
北上征战得先解决军粮和辎重运输问题,吴王夫差于是就充分利用本国先进的挖河、造船、航运等优势条件,决定从扬州北郊蜀岗下的长江边向东北经武广湖(即邵伯湖)、沙湖、樊良湖(原为高邮湖群中的一个湖泊,即界首湖)至今界首附近,转东北入今宝应县境经博支湖、射阳湖入今淮安境,由夹耶(涧河故道)向西北至淮安城南,绕过城南转向东至城北五里许末口与淮河相接(当时淮河流经淮城北侧)。邗沟入淮口高于淮河,为防沟水尽泄入淮,筑北神堰(又称北辰堰)与淮河相隔。这条河道,史称“邗沟东道”。吴国利用这条水上通道,向北方运送兵员和粮草等。
对于“北神堰”,《京杭运河志》载:“运河上最早的埭堰是北神堰。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当时淮河水低于邗沟水,为防止邗沟水下泄入淮,于邗沟与淮水交汇处之末口(今淮安城北五里)兴建北神堰,船只翻过此堰进入淮河。”
埭、堰,亦称车船坝、软坝,今统称为斜坡通航设施。其建筑方法是于埭堰上下游各建有一定坡比的斜坡道,一般由土石材料或草土材料建成。顶部为平缓弧形,作为上下游坡面的过渡段。为减小船舶接触面的摩擦系数,通常在斜坡上敷以泥浆,然后用人力或畜力将船拖拽过埭或堰。这种过船方式称为“车盘”。
北宋初,改北神堰为石闸,以利转运。后漕船经石闸,常因水流湍急而招致覆溺之灾,加之南宋以后,黄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流入斗门和河道,造成河道堵塞严重,明代改筑“五坝”。
“一坝”增筑到“五坝”
明洪武三年,时任淮安知府的姚斌看到大量的漕船、商船、民船积堵在末口运河河道上,严重影响南北水上运输,便召集众人商议,有人向他提到最初末口的“堰”,堰虽给船舶从运河进入淮河繁杂,耗费财力和时间,但相对安全,淮河泥沙又不会进入运河堵塞河道。姚斌便选址在末口下游的新城东门外柳淮关(俗称下关),建筑类似堰的“坝”。
选择坝名时,姚斌既没选择当地地名“柳淮关”或“下关”,也没选择当时的濠河或城河,而是想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中的“仁”字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中的“仁”字,于是起名“仁字坝”。仁字坝的北侧是淮河,南侧为运河,船只翻坝从运河进入淮河。如今,仁字坝雕塑就竖立在原坝址处,即翔宇大道和梁红玉路交叉口东南路边处。
仁字坝修筑后,每天都有大量漕船、官船、商船和民船从此坝翻坝入淮。有资料表明,当时每到运粮季节,光是漕船就有一万二千余艘。
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命平江伯陈瑄为总督漕运。当时“南粮岁漕四百万石,全恃运河为转输,漕舟益多,转搬益艰。”(《光绪淮安府志》卷五《河防一》)为保证漕粮等物资北上,在仁字坝繁忙运转34年后,即到明永乐二年,平江伯陈瑄为疏解仁字坝压力,扩大从运河进入淮河运力,从仁字坝向西按照“仁义礼智信”五常又增筑四坝,即义字坝、礼字坝、智字坝、信字坝。
义子坝,位于仁字坝西北,今原坝地,现在的翔宇大道和楚州大道交叉口的西南边,标有“义字坝”雕塑;
礼字坝,位于新城西北角,今原坝址,现在的翔宇大道和北门大街的交叉口的西南边,标有“礼字坝”雕塑,今有“礼字坝”地名;
智字坝,位于河下镇西北,今原坝地,现在的淮安有轨电车河下站南侧,标有“智字坝”的雕塑;
信字坝,位于板闸窑沟,今在原坝地,现在的乌沙河桥的东南角,标有“信字坝”雕塑。
仁、义、礼、智、信五坝在邗沟末口东西(淮河南岸)一线排开,达十多里长,皆从淮安城南引湖水至坝口,很是气势雄伟,壮观无比,为使五坝运转有序,漕督陈瑄规定:漕船由仁、义二坝车盘入淮,民船、商船由礼、智、信三坝车盘入淮。
五坝,并非拦河坝,而是坝体与水流方向平行或呈钝角的“顺河坝”,专选择凹岸修筑,避开河道主流的冲刷,所以五坝既是护岸工程,更是漕粮及大宗货物的转运码头。五坝相连的十多里长的坝体两侧的运河、淮河,有着大量的船舶,有的在航行,有的在装卸货。坝上有船在翻坝,有人从船上将货卸到坝上,有人将坝上货运装到船上,一派繁忙之景。
相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他的门生《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写作之余,时常从他们住处淮安大香渠巷乘马车来到五坝上,看淮河绚丽风景和坝上绞关绞船翻坝的盛大场景,因而在他们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淮安的地名、名胜、俗语等。
此外,清代《行水金鉴》对车船坝的建造与使用也有一段记载:“建车船坝,先筑基坚实,埋大木于下,以草土覆之,时灌水其上,令软滑不伤船。坝东西用将军柱各四,柱上横施天盘木各二,下施石窝各二,中置转轴木各两根,每根为窍二,贯以绞关木,系篾缆于船,缚于轴,执绞关木环轴而推之。”
五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明永乐十三年,漕督陈瑄为减少过五坝需车盘入淮之劳资,沿故沙河遗迹凿清江浦河(即今里运河),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淮河边鸭陈口,导湖水入淮,以通漕舟。
此后,五坝车盘入淮的船只大减,但因里运河上的板闸、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清江浦闸经常淤塞不能通航时,南来北上的船只,还得从淮安五坝车盘入淮。《同治重修山阳县志》中在讲到五坝时说:“遇清江口淤塞,运船经此盘坝入淮。”说明运河从淮安府城西运河航道北上后,遇到河闸淤塞,还得从末口东西五坝车盘入淮的。
淮安五坝从明洪武三年最初筑一坝到明永乐二年增筑到五坝,再到明万历十一年被废,前后213年间,五坝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姚斌建筑仁字坝是为了解决当时斗门淤塞,漕舟通行不顺等问题,那么陈暄增筑义、礼、智、信四坝,就是解决漕舟拥堵问题的。明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京师有庞大的政治机构,并驻有重兵,每年须从南方运输数百万石粮食以资供应。命平江伯陈瑄督漕运,当时,“南粮岁漕四百万石,全恃运河为转输,漕舟益多,转搬益艰。”(《光绪淮安府志》卷五《河防一》)由此可见,建筑淮安五坝前后的漕粮从运河末口车盘入淮河之繁重。
《京杭运河志》书中载,永乐迁都北京后,于北京大建宫殿。自永乐四年始建,其建筑用的砖瓦、木材等建筑材料大都来自南方,通过运河车盘入淮河北上。“其时,仪征、瓜州运河口门均设有砖厂和皇木厂,存砖常在500万块左右:瓜州皇木厂设于东港,因运输数量大,待运时间长,竟造成瓜州东港淤塞。”其中运往北京的建筑材料中有一种特殊的砖,名“金砖”,专为明故宫和十三陵铺地之用,均来自苏州一带。因而有研究大运河和北京城的专家讲:“大运河运来北京城。”
明代盐运上承元制,于扬州设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下辖泰州、淮安、通州3个分司,仪真、淮安两批验所。淮安分司下有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兴庄、莞渎、板浦、临洪、徐渎等10个盐场。伙同泰州、通州下属盐场“额定岁产大引盐(每引800厅)352000引。”淮安批验所就在淮安五坝淮河北岸的河北城(也叫三角城)。《淮安盐业志》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淮安分司驻安东县(今涟水县),淮安批验所驻山阳县(今淮安区)淮河北。”当时,从设在五坝对岸的河北城淮安批验所大量出运南方各地的盐大都要从淮安五坝装船沿运河南下。时有“南粮北上,北盐南下”之说。
除以上讲到的漕粮运输、淮盐南下、建筑材料北上经五坝车盘外,还有大量的南方产的茶叶、酒品、果品、丝绸、瓷器等等,在那个年代,都要经五坝车盘入淮北上,《京杭运河志》书中有着大量记载。
在义字坝雕塑的南边5米多处有块石碑,上刻有“新罗坊遗址”。有资料记载,唐代末口就成为各国和我国经济贸易、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往来地。商船和官船均是通过黄海入淮河,到末口,或西去京畿,或经邗沟南下长江,末口是必经之地。到了明代,特别是永乐朝廷迁都北京后,内河漕运量加大,五坝的修筑和利用,更使末口地块周边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节点。
淮安五坝的设计和修筑考虑到了水流的方向和力量,采用顺河坝的形式,选择在凹岸建筑,避开河道主流的冲刷,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漕粮及大宗货物的转运,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河岸。五坝的兴衰及遗存反映了前人的智慧和努力。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10月20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