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连徐淮放大国家综合货运枢纽优势
发布日期:2024-10-21 10:22 浏览次数: 字体:[ ]

□耿耘
  6月6日,满载着徐工XDE130机组的两艘轮船驶离徐州港双楼作业区前往上海港,再转海轮发往国外;
  6月28日,载有110个标箱出口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徐州铁路物流中心铜山站驶出经满洲里口岸开往欧洲;
  8月4日,满载2500吨石料首列徐州至涡阳86614次循环内贸班列从徐州驶出;
  9月29日,40万吨满载铁矿石船“远见海”轮完船,船时效率达到8424吨/时,刷新徐州港船舶接卸效率最高纪录。同时,这艘有着11年船龄的矿石船由“连云港”轮更名为“远见海”轮,更名后的它再次见证了船时效率最高纪录的诞生,也见证了如今连云港港的功能齐备、业务多样、装卸高效;
  ……
  这样的“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在徐州货运产业版图上比比皆是,地处四省交界、淮海中心的江苏徐州,充分发挥着连徐淮三市国际枢纽海港、国际陆港和国家内河主要港口的组合优势,推进主要枢纽间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联系。
聚链成群
国际班列助力国际供应链畅通
  处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和对外开放前沿的江苏,是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枢纽,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希望江苏为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作出更大贡献。同年,连云港—徐州—淮安作为组合型枢纽城市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撑城市。
  一年多的时间里,连徐淮三市以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淮海经济区发展论坛等为平台,形成9个政府间合作机制、22个企业间联盟或协作机制。三市共建连云港港在组合枢纽内的集装箱内陆港,共同打造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把国际陆港、内河港作为海港最主要的喂给港。
  前不久,徐州首次组织新能源汽车在连云港港新东方国际货柜码头通过集装箱成功装船,踏上了前往肯尼亚蒙巴萨的航程,“徐货连走”模式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徐州和连云港联手建设了国际班列集结中心,淮安建设国际班列接续点,共同打造了“江苏号”品牌;同时高质量运营“连云港—徐州”海铁联运班列、“连云港—淮安”海河公共穿梭巴士。通道能力也在稳定增长,徐州积极推动与长三角港口城市合作,实现了上海港ICT(徐州)、“徐苏穿巴”项目落地运营;连云港港、上海港合资成立沪连集装箱公司,稳定运营“连申快航”;此外,还实现了宁波海港功能向徐州延伸。
  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扩大徐州“对外贸易朋友圈”。目前,徐州充分发挥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作用,加强与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合作,共建连云港港5万—15万吨泊位,为中西部地区打造便捷“出海口”,深化同国际物流企业的合作,完善国际铁路合作协调机制。
补链延链强链
联合优势互补做强内贸交通
  循着这样的路径,连徐淮三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行动、创新作为。
  以淮安为例,自去年连云港—徐州—淮安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以来,淮安以此为契机,铆足干劲、全力拼搏,在打通运输链、服务产业链、保障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中成效显著。近日,淮安又传来好消息。“淮安—上海”海铁联运班列首次经由沪苏通大桥过江抵达上海芦潮港,使全程运行时间从约30个小时缩短至16个小时。这是淮安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后又一次重大突破。
  首发,聚力“强链”。2021年11月,首开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2022年3月,首发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铁路箱下水”新模式;2022年10月,首发“徐州—连云港”海铁联运直达班列;2023年9月,首发徐州连云港海铁联运﹢抵港直装新模式首发;截至目前,海铁联运已开通徐州至连云港、上海、宁波、青岛等线路;徐连海铁联运业务,至今年年底发运量冲刺1万标箱。
  铁路货运总包模式,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连云港—徐州—淮安”组合枢纽在全国首次开展铁路物流总包模式,探索开展铁水联运“一单到底”新模式,稳定运营“连云港—淮安—淮滨”海河穿梭巴士、徐州—淮安—连云港水运集装箱班轮航线。2023年,组合枢纽完成绿色集疏港运量5.53亿吨,同比增幅超10%。通过运输结构调整,一年节约运输成本40亿元,减少碳排放近百万吨。徐州连续两年在江苏省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市创建考核中获得A类评价,为全省唯一蝉联A类的城市。
  负责海铁联运、国际班列的线路操作和运营的徐州陆港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线路的顺利开行有力提升了全省班列欧洲线路的开行频次,协同保障“江苏—欧洲”班列通道畅通,缩短了江苏省内商品出口南欧方向的运输时间。下一步,徐州国际班列将持续拓展“徐州—欧洲”服务范围,高质量运营班列线路,加快与通道两端产业及贸易“需求链”的衔接,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安全的通道运输服务。
做优产业链
构建货运枢纽服务体系
  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国际物流服务。9月19日,一列满载124个标箱哈萨克斯坦小麦粉的国际班列在徐州铜山站搭乘徐连班列发往连云港,在连云港通过郁州海运航线服务发往广州,完成“中亚—阿拉山口—铜山—连云港—广州”进口班列的首张全程单证物权属性探索。
  此票货物运输的成功,标志着连云港港与徐州陆港之间“一单制”物权化提单创新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连云港港联动徐州陆港、中集世联达连云港公司,配合江苏省班列公司,围绕“中欧班列”运输单据物权化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江苏省班列公司徐州公司为该趟进口班列开具具有物权属性的CIFA(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提单,为了配合此次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工作,连云港港集装箱事业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单制”物权化提单的引入,进一步促进了货物从陆运到海运的无缝衔接,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多次换单、多次申报的繁琐程序。这一模式下,提单直接作为货权凭证,贯穿物流链条,货主仅需持有一份提单即可完成提货、转让或融资等操作,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增强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这一由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上报的《依托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创新推动一单制服务模式》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发布的《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典型案例汇编》。
  组合枢纽服务水平新提升,数据最具说服力。一年来,组合货运枢纽新增仓储、堆场面积62.11万平方米,集疏运线路新增44.56公里。新增海运内外贸集装箱航线11条,累计开行海运内外贸航线95条、内河水运集装箱航线40余条,稳定运行海铁联运线路29条,新增国际班列线路2条,跨里海班列线路实现常态化运行。枢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等标志性项目。徐连两地海关联合试点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外贸货物“一站式”查验、铁路进出境快速通关等新模式,货物通关时间压缩50%。
  聚力建设新能源之都,是加快动能转换、提升发展能级的必由之路。截至目前,徐州共有航运企业79家,营运船舶2602艘、321.9万载重吨,船舶平均吨位1237吨,除2023年建成投入使用的2艘纯LNG动力船舶外,均为传统动力船舶。发展绿色航运空间广阔,对相关产业链培育具有明显带动作用。近年来,徐州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决策部署,以电动船推广应用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绿色航运新质生产力,加快现有高耗能、高排放运输船舶淘汰更新,为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贡献徐州经验。 徐州市交通运输局 提供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0月21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