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我国第15个敬老月,全国敬老月的主题是:“坚持以老年人为中心,构建老年友好社会”。本期交通青年科学家精神传播平台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就我国老年人群体的出行困境和如何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领域适老化服务等问题建言献策。
持续提升老年人交通出行便利化水平
囗 温玉莎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推动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方共识。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城市客运等各领域便利化无障碍交通出行环境建设。2022年交通运输部将一系列适老化交通出行服务作为更贴近民生实事稳步推进,持续提升老年人交通出行便利化水平。
但根据调查,我国有大约30%的老年人受出门不便因素影响不愿意出门,我国老年人的平均日出行率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出行距离更短。总体来看,对标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需要,我国交通运输适老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增强法规制度体系性
交通运输领域适老化改造牵涉面广。目前我国关于交通适老化的各项规定散见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中,体系性有待提升。强化老年人便利化交通出行的顶层制度设计,可集中解决各地、行业内各领域适老化建设存在的进度缓慢、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整体提升适老化水平。
如加快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等国家和地方各级法规和制度体系,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出行的权利;学习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台的《无障碍化建筑设计标准》《无障碍环境导则》等相关标准规范的经验,推动适老化出行的相关标准、导则的出台,增加适老化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及改造的控制和要求。
在具体实践层面,相关部门可通过提供购置补贴、运营补贴等方式,鼓励运营企业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鼓励交通运输企业设置老年人服务窗口、老年人优先座椅和轮椅专用停放区;对老年人优惠乘车予以补贴,鼓励逐步放宽政策优待年龄、优惠幅度、优惠乘车范围等。
升级适老化交通设施服务
在调研中,老年人普遍反应目前适老化交通设施缺乏,包括无障碍公交车数量较少,地铁站、过街天桥、综合交通枢纽设置的直梯少等。同时,对于现有布设的适老化交通设施,运营单位缺乏有效宣传和使用,导致部分老年人不了解地铁无障碍渡板、老年人优先通道等设施的使用方式;适老化设施使用管理有待加强,相关设施被挤占、损坏的情况较多。
规划是长远发展的源头与支撑。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中,应明确各场景适老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重点任务;加速推广使用低地板或低入口公交车辆,增设老年人专用座位,优化携带轮椅乘坐出租汽车的相关设施;地铁站出入口加装垂梯或轮椅升降平台,换乘距离远的通道设置步行加速带;注重交通设施的适老化设计细节,包括道路防滑、缘石坡道设计优化,使用“有声”红绿灯,改进公交导盲系统、地铁扶梯提示等。
弥补信息障碍“数字鸿沟”
近年来,网约车等互联网交通服务便利群众日常生活,但也使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日渐突出。服务商应推进交通软件适老化改造,增加老年简易版、视障(视弱)版、“一键叫车”等特色功能,方便老年人等群体使用智能出行方式;在枢纽场站等场所通过智能语音指引等方式,解决老年人在不同场景面临的信息障碍。
此外,目前适老化出行理念仍有待推广。由于对适老化交通出行相关宣传不足,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出行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欠缺,在社会资源分配、权益保障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相关部门需加强老年人出行知识宣传,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和手段,在学校、社区、企业、公共场所等开展适老化专题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开展“公交都市”“公交出行宣传周”等专项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建设适老化出行环境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研究院)
综合施策 出行无碍
囗 李潭峰 刘跃军
加强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是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的基础保障。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对无障碍设施设备、出行服务作出了明确规定。2024年1月,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交运函〔2024〕20号),部署统筹提升综合交通运输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
无障碍出行需求日益多样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人,占总人口的15.4%。据测算,2035年前后,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这一占比将达到约4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出行规模持续增长,部分城市老龄人口在公交乘客中比重超过40%,是公共交通乘客群体中最主要的构成,给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要求。此外,我国还有约2.5亿儿童、8500万残疾人以及孕妇、婴幼儿和病患群体,出行不便人口以及有相关需求的人口总量超过5亿人。他们的出行是否有保障、无障碍,直接关系到交通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无障碍出行环境有待完善
近年来,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提升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城市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改造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便利化程度有效改善。但面对特殊人群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规模化出行需求,我国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无障碍设施仍存短板。城市慢行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完好性、系统性和衔接性问题仍较为突出,轨道站、公交车站等出行关键节点无障碍设施有待完善。根据相关机构对北京22个地铁站及周边公交站的调研,只有六成公共交通站点的无障碍设施合规率能达到60%以上。部分轨道交通车站缺乏行李坡道,无障碍电梯设置不合理,出入口无障碍设施被占用,无障碍换乘不便。
无障碍出行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无障碍出行信息服务相对滞后,部分轨道交通和公交车站、道路交叉口语音、大字、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缺失,乘客、公交车辆和公交站台之间未实现交互协同,残疾人、老年人上下车、过马路等难以获得充分信息支持。无障碍出行地图开发和应用不足,常用导航软件中缺乏无障碍导航模式。出租汽车电召或网约车“一键叫车”服务覆盖有待进一步扩大,无障碍出租车和网约车服务推广应用不足。
相关标准规范尚不完善。公交车站无障碍设计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指导,《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对公交车站无障碍设计规定较为粗略,难以有效指导公交车站的精细化设计。从全国范围看,不同城市公交车站无障碍设计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中小城市公共交通站点无障碍设计亟待改善,设施布局不合理、路缘石高度不统一等问题较为突出。
统筹提高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水平
当前阶段,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环境的建设应坚持传统手段和智能技术相结合:一方面,立足需求,深入推进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提高无障碍出行设施的系统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无障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适老化无障碍服务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把握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特征。综合大数据、出行调查等手段,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群体出行频率、方式结构、出行距离、时空间分布等基本特征,了解不同人群无障碍出行需求差异。针对不同类型人群出行需求,创新开展分群分类分析,支撑建立差异化服务体系,为不同人群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动适老化无障碍设施设备改造更新。优化站车环境,加强公共交通站台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推动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和换乘设施优化改造,提高公共交通场站自助公共服务终端设备配置等。加快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推广应用,打造敬老爱老服务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优化场站及轨道交通站点等窗口人工服务和志愿服务。推动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设施无障碍的有效衔接,着力提升交通运输全出行链普适性服务水平。
三是坚持规范引领,完善交通运输领域适老化无障碍标准体系。完善城市无障碍出行环境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推进城市公交车站无障碍设计、公交无障碍出行服务重点标准制定,推动城市道路、公交站台、车辆装备等适老化相关标准衔接,统筹提升大城市、中小城市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标志标识和服务的标准化水平,以标准规范引领为城市无障碍出行提供保障。
四是坚持技术赋能,加快无障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公交企业与地图企业合作,加强公交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车辆动态运营信息等整合共享。推广应用适老化无障碍导航地图、墨水屏公交电子站牌等,便于残疾人、老年人获取公交线路到站时间、低地板公交车辆等信息。建立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导乘系统,便利残疾人、老年人出行。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爱心预约”乘车服务,打造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品牌线路。鼓励发展无障碍出租汽车服务,鼓励平台公司优先派单残疾人、老年人的出行叫车服务。推广网约车“一键叫车”、亲属代约服务,持续优化完善“一键叫车”功能,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城市数量,有效提高约车响应效率。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打造全龄友好包容共享的出行环境
囗 刘晓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通过立法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交通运输行业高度重视老年人出行服务工作,持续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为老年人等各类群体提供安全、便捷、温馨的出行环境。
制定规划政策 健全适老化出行顶层设计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的发展目标;《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双纲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出行需要,明确了顶层设计要求。在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重点部署提升客运站无障碍设施服务水平,推广应用低地板公交车、无障碍出租汽车。印发《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高城市公交无障碍服务能力、促进低地板公交车推广应用、合理构建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等任务,并将“便利老年人交通出行”列为专项行动予以推进。此外,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适老化无障碍出行服务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部署持续改进提升适老化出行服务。
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适老化出行设施建设
梳理交通运输领域适老化标准体系,组织编制发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运营服务规范》《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城市公共汽电车无障碍运营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以及《综合客运枢纽通用要求》《邮轮港服务规范》等行业标准,在其中明确了相关无障碍设施配备和服务保障要求,充分体现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出行服务要求。北京、上海、安徽、重庆、广东等省份积极开展地方标准探索,明确了公交站台、公交车辆、交通枢纽、慢行交通等适老化和无障碍出行服务要求。
办好民生实事 提升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
自2021年起,交通运输部连续4年将适老化出行列入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及更新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2785辆,新打造敬老爱老公共汽电车线路300条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品牌线路14条;158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95128约车服务电话,主要网约车平台在325个城市上线“一键叫车”功能,累计为1543万名老年乘客提供服务超1.5亿单。公路水路方面,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无障碍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信息化方面,在国务院各部门中,交通运输部政务服务平台率先上线无障碍服务功能,增加语音朗读、大字幕、配色调整等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需求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地铁为老年人提供无障碍电梯查询服务,便于乘客提前规划和选择出行路线。上海市布设“一键叫车智慧屏”设备,便利老年人打车出行。
结合宣传活动 营造适老化出行良好氛围
连续多年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将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适老化无障碍环境建设、便利老年人交通出行作为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例如,在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组织开展的2024年“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中,将“持续提升适老化无障碍交通出行服务”作为活动主要内容之一,指导各地加强城市交通适老化出行服务宣传和引导,营造适老化出行的良好社会氛围。
未来,我国将持续打造全龄友好、包容共享的适老化交通出行环境,更好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出行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等各类群体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0月31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