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淼 通讯员 李盈臻
筑路架桥,周行八方。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流动的中国万马奔腾,创新创造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10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交通报社、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联合主办的2024交通运输优秀文化案例交流会暨第三届交通强国好故事宣讲活动在甘肃嘉峪关举办,来自全国交通运输行业80家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加。活动于今年3月启动,得到了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广泛响应,来自公路、铁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交通运输各领域的535个交通好故事报名参加,其中222个好故事通过材料初审,分南、北方两个片区进行了精彩展示,两片区各前20名的好故事站上了活动的最终舞台,活动现场的代表与50万余线上观看直播的观众共同为交通好故事献上掌声与点赞。
文化涵养 大道兴陇
本报记者 马琼晖 通讯员 常恒鑫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这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土地,在交通文明的构建与传承上,有着独特的魅力与贡献。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八棵树文化广场、甘肃公路博物馆,身临其境地感受了甘肃交通人“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带来的鼓舞和感动。
在活动开幕式上,嘉峪关、兰州、庆阳、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及甘肃交通运输新时代“八棵树精神”宣讲团成员带来了一场精彩视觉盛宴。
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情景剧《惊蛰》,展示了开辟215省道前辈艰辛创业历程和后辈对艰苦卓绝精神的传承。兰州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情景剧《致敬》,向在交通建设过程中牺牲的交通职工致以最高的敬意。庆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通过激情澎湃、起伏跌宕的歌舞加情景表演《路魂》,展示了公路人不畏艰险保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故事。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歌伴舞《阳光路上》在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舞姿中将活动推向高潮。
“‘八棵树精神’不断激励我们年轻一代一线养路工,对待工作永葆初心,怀揣激情,勇于追梦,为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贡献青春力量。”新时代“八棵树精神”宣讲团宣讲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伟,以勇于突破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新成绩为主线,讲述了故事《只因心中有团火》。宣讲团成员郑岩以爷爷郑占乾老人作为我国第一代养路工人在嘉峪关道班当班长时,面对生存条件的恶劣,勇于战胜艰难险阻,栽种白杨树防风护路的故事为主线,为观众深情讲述了《我是“八棵树”的孩子》。“正是爷爷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甘肃交通人更加奋进,为甘肃交通的发展贡献力量。”郑岩说道。宣讲团成员王海燕、刘洁也分别以感人故事讲述了甘肃交通人抗险救灾的艰辛历程和为民服务的伟大意志。
“甘肃公路博物馆将卡通形象融入品牌发展策略,吉祥物以小鹿为原型,采用拟人的卡通设计,头部、腿脚部融入丝绸之路和公路的元素,造型乖巧可爱,这无疑是我们交通运输优秀文化的发展结果。”甘肃公路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在文创产品蓬勃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行业以交通故事为主题,经过创意转化,产生了诸多的文创产品。在活动场外,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出了甘肃交通运输行业的厚重历史,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职工心灵手巧地将奋斗在养护一线的职工身影做成剪纸,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展示了极具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葫芦、八宝茶等文创产品……来自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众多单位展示交通文化成果。
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上,甘肃交通将精心推进“文化涵养工程”建设,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实的工作举措、更新的思维模式,努力开拓甘肃交通文化建设新局面。
交通人讲交通事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中,交通人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突破。本次活动的许多选手,本身就是故事的主角或者故事的一部分。在活动舞台上,40支来自一线的宣讲队伍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演绎了交通运输各领域的交通人在岗位上或坚守或创新的故事。岗位上,他们是默默奉献的养路工人,是用心守护每一程的公交车司机,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工程师……舞台上,他们如星光般,让强国梦想照亮每一个赤诚的面庞。
故事中,交通人以智慧为笔,汗水为墨,不断让科技创新成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助推剂。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北京交科的工程师深耕15年,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以实干铸就了一个个超级工程;青岛地铁人以信念打破垄断,以创新驶向未来,建设了全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主运行的TACS(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示范线,让最“聪明”的地铁跑到了世界前列。
故事中,始终标注着交通人人民至上的情感刻度,标注着直抵人心的民生温度。寒冬中黄海之滨疾风骇浪,险情中山东港口航运人使命担当,45分钟、15条生命,在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他们以船筑墙、以身搭梯,架起生命桥梁,唱响了疾速救援的壮丽赞歌;2023年4月,苏丹喀土穆等地爆发武装冲突,当地机场停运,安全形势严峻,61名包含孕妇、婴儿的中国侨胞等待转移,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时间成立撤侨工作团队,使命之船写就炮火中的万里归途。
故事中,交通人在平凡岗位上躬耕不辍,点滴温暖流淌进每一名司乘的心。在北京怀柔区有这样一条线路,翻越三座山、两道沟、六道山梁、30多个村庄,在这条线路上,北京公交驾驶员与山区百姓心手相牵、双向奔赴,用责任担当迎来送往,他是摆渡人、快递员、救护员,更是乘客的老朋友;在美丽的黄海之滨——江苏盐城,全国劳动模范姚焕平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始终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头,从一名解放军战士到工区驾驶员,再到创建盐城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40年如一日,他始终在路上。
当这些亲历者、见证人,走上舞台讲述自己的故事,台下的掌声与屏幕前的点赞无关技巧。
奋斗绘时代画卷
交通故事写就了交通发展历史长卷上的一笔一划,刻画并见证了时代巨变。
乡村振兴,交通人甘为铺路石,以坚韧不拔之姿,铸就大道如虹。2017年春天,一条路犹如长龙,横穿崇山峻岭直通千年侗寨,结束了柳州北部三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柳州高速的一群姑娘,因交通强国梦而结缘,用心用情守护这条文化交融的同心路、促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推动民族进步的团结路;在飞云之下海拔3200米,一条黑色“缎带”连接着乡亲们的期盼,串联起美丽风景背后惊心动魄的故事与几代定西公路人战天斗地的勇气,“千里陇原一日还”的交通奇迹令人欢欣鼓舞;甘肃新发展投资集团秉承“路衍经济”发展理念,锚定现代公路服务区建设新定位,积极推进高速公路“开口子”拓展工程和交旅融合项目,进一步方便群众出行、盘活土地资源,不断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功能和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助推地方乡村振兴事业;隐匿于江西的边陲小镇,因一条高速公路的开通揭开神秘面纱,从昔日的临崖险路到今日的大道坦途,江西婺源正以激昂的旋律,奏响交通赋能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在科技进步的长征路上,交通人展现出无惧艰辛与挑战的非凡勇气。面对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交通科研工作者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奋力攀登,持续攻坚克难,让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交通体系逐渐显现。25年前,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的钢箱梁悬索桥江苏江阴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上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特大跨径悬索桥,这群守桥人从零开始,与桥日夜相守,收获无数个国内路桥养护领域的“首次”;从改良创新国外技术,到创新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路养护决策体系,再到中国特色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技术传播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养护“医生”通过精准检测、科学分析,让数百万公里公路畅安舒美。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交通人继续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投身于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他们深知,每一次前行都是对未来的探索,每一次跨越都是对自我的超越。在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上,交通人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诗篇。
交通精神代代传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一代代交通人团结拼搏,勠力同心,丰富着交通人独有的精神家园,让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成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澎湃动力。
2021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之际,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布,“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赫然在列。前行路上,交通人手执火炬,代代相传,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交通强国好故事,讲事迹,更讲精神。通过舞台剧,贵州省公路局、贵州省公路建设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带来的宣讲《传承》,讲述了1957年建设者转战西南地区,把“两路”精神的星星之火带到贵州的故事。从此,一代代贵州交通人秉承着“根”和“魂”,创造了“山水间的人类奇迹”。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公路人带来了三代人的筑路护路故事,从上世纪50年代到如今,他们向横亘在生命旅程中的重重大山宣战,铺就了一条条瑶寨通途,点燃了都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上世纪70年代,南京长江大桥成为首座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建成的跨江大桥,也是当时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梁。它的建成,不仅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产能释放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更孕育了一种宝贵的精神,“大桥精神”成为南京乃至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代代相传的精神底色。南京公路局的演绎,把现场与线上观众带到了南京长江大桥,桥见风景,桥见变迁。
当我们聚焦这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交通故事,它们不仅是关于道路、桥梁、车辆和技术的叙述,更是关于梦想、勇气、责任与奉献的赞歌。新时代交通人,不仅铺就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更铸就了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素材。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1月1日6-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