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江苏首席记者 施科
日前,江苏省长江经济带运输结构调整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验收。该试点按照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总体要求和“铁水并举、以水为主”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大基础设施“硬联通”建设力度,同步支持标准规则“软联通”发展,瞄准加强铁路货运网络建设、畅通高等级航道网、加快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提高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推进城乡配送绿色化六方面内容,完成13项具体任务,形成30项成果,相关经验形成运输结构调整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
【主要成果】
沿海主要港口铁路进港全覆盖
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江苏构建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智慧交通等全方式、全领域、全过程保障体系,出台16项省级政策、15项市级政策;发布《海铁联运列车电子磅单报文》《海铁联运需求车提报报文》《海铁联运列车运行与货物追踪接口》等6项行业标准。
设施联通水平不断提升。江苏形成“三纵三横”货运铁路网络,全面推进“两纵五横”干线航道网,沿海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全覆盖;全省累计建成36个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基本覆盖所有设区市、50%的沿江沿海重点港区和内河重点港口;重点培育了多式联运、内河集装箱、中欧(亚)班列三大类共34条精品试点线路。
运输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江苏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以开展跨区域、跨方式合作为手段,形成可在全国推广应用的海运提单CCA(二程船协议)和多式联运运单“一单制”“沪苏通”外贸支线等六大模式;创新“铁路箱下水,国外直接返箱”模式,纳入自贸试验区创新案例进行推广;创新中欧班列“车船直取”模式,向全国口岸推广;升级ICT(内陆集装箱码头)模式,在安徽合肥港推广应用。
装备绿色水平不断提升。江苏建成港口岸电设施4606套,泊位覆盖率达到94%,沿江码头泊位已实现全覆盖;建成投运全国首艘120标箱纯电动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创新集装箱电源“即插即拔”换电模式;创新LNG动力船舶“换罐模式”;72家省级示范物流园区90%以上实现对货物定位状态实时跟踪。
示范创建工作不断推进。江苏持续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连云港、南京、苏州等地的4个国家级示范工程项目通过验收;开展精品线路试点工作,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多式联运精品线路试点的通知》;率先开展运输结构调整示范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工程建设;打造省级铁水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港口、铁路、运输企业信息“一站式”交换共享。
□典型经验
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
2023年,江苏省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232万标箱,同比增长15.2%,水路货运量占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南京、连云港入选综合运输服务“一票制、一单制、一箱制”交通强国专项试点,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入选省级试点。六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成果和经验,为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探路先行。
江苏通过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以点带面促进多式联运发展规范化、便捷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搭建铁水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次结算”;使用铁路集装箱装货,运至港口后直接装船出海,有效缩短运输时间,进一步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一单制”方面,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等市,均已开展海铁联运CCA模式探索,2023年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7.38万标箱;连云港港作为多式联运经营人在郑州、西安、兰州等陇海铁路沿线城市探索基于多式联运运单的“一单制”模式,2023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1490标箱;南京依托晟海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于今年6月成功签发首票“南京—蚌埠”海铁班列运单。
连云港、徐州、南京持续开展35吨敞顶箱、铁路国际标准箱“下水”运输新模式,实现“一箱到底”,2023年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8079标箱。南京、徐州、苏州、连云港等中欧(亚)班列开行城市,均落地“铁路快通”新模式,实现海关、铁路、运营企业数据互通,单趟班列缩短运行时间1至2天,企业申报成本降低约20%。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1月19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