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旻寺渡口 因康熙南巡而兴盛
高旻寺渡口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该渡口在南北朝时就已形成,一直营运不停。高旻寺渡口因紧靠高旻寺而得名。高旻寺创建于隋代,历经朝代兴衰更迭,屡毁屡兴,数易其名。其中,最为知名的一次更名发生在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时经过扬州,登临天中塔,凭高远眺,心旷神怡,顿觉“旻天兮清凉,玄气兮高朗”,兴致勃发,御笔书额,赐名“高旻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曹寅、李煦和两淮盐商从康熙四十二年起,在高旻寺西侧修建行宫——塔湾行宫。康熙、乾隆二帝南巡多次驻跸这里,留下很多诗作和墨宝。如康熙曾书写楹联“蜀冈云淡山光近,江渚潮分水
脉清”。乾隆《高旻寺行宫即事》诗云:“塔影遥瞻碧水隈,北来驻跸又南来。”
随着清朝皇帝的频繁到访,高旻寺声名远播。由于高旻寺三面环水,在寺的东面便形成一个渡口,来往行人都得从这个渡口乘船过河。正因为高旻寺的盛名,也带动了该渡口的名气,在扬州以及大江南北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露筋渡口“运河女神”护平安
露筋渡口位于京杭大运河边的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东风渔业村,对岸是运河西堤。此处曾是大运河沿线的一个重要渡口,发挥着沟通两岸的作用。
露筋是大运河沿线古驿站露筋驿的所在地,露筋地名来历与“运河女神”露筋娘娘的传说有关。在扬州江都、邗江、高邮、兴化等地区,露筋娘娘护堤阻水、佑护一方平安的故事广为流传,019
年“露筋娘娘传说”被列入江苏省级非遗名录。
露筋祠给出没风浪或乘坐舟船的人们以极好的慰藉与寄托,并由此产生了一些“庇民兼利运”的故事。有关“运河女神”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清代作家麟庆所撰游记《鸿雪因缘图记》中。
清代漕运盛兴,露筋驿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码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时为露筋祠书额“节媛芳躅”四字。诸多文人学士也都为露筋娘娘所打动,旅经此地,多驻足瞻仰,题词作诗。清代文学
家王士祯《再过露筋祠》诗云:“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清代大学士祁春圃写道:“江苹谁荐女郎祠,转漕年年赖护持。”古往今来,附近民众每逢正月都要到露筋祠感恩“运河女神”的庇佑。船民、商贾和旅客路过此地,也多许下祈求平安的愿望。
2018年,为退渔还湖,保护大运河与邵伯湖生态环境,东风渔业村整体拆迁,居民陆续搬离,渡口逐渐衰落,以至停运。露筋渡口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遗址保留完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价值。
东关古渡 见证大运河唐风宋韵
东关古渡是扬州古运河畔的重要历史遗存,从古至今,它见证了扬州盐运与漕运的繁华。东关始为渡口,事因河道整治。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为解决扬州城内官河泥沙淤积、阻碍漕运等问题,淮南节度使兼盐铁转运使王播开七里港河引水,使河道畅通。此后,扬州城外流经的七里港河就成了沟通江淮的生命线,东关渡口应运而生。从水路、陆路来到扬州的货物,多在这里上岸,盐运、漕运的发达,进一步促进了扬州城的繁荣。
便利的舟楫、繁忙的码头、发达的盐业,让东关街成为扬州的商业汇聚之地,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千米长的街道上店铺有近百家之多。不少盐商在东关街购旧
宅、置新地、造园亭、建家院,东关街也成了盐商集中居住的街道。
如今,东关街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游客既能在这里休闲娱乐,也可以欣赏到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胜景。2004年,东关古渡古运河风光带被评为新扬州十景之一。有游客写诗赞曰:“月照东关古渡头,唐风宋韵梦中游。石板路上行人织,灯火辉煌映碧流。”
瓜洲古渡 名篇佳作诞生地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相思》中的诗句瓜洲最初为长江中流沙冲积而成的暗沙,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因形状如瓜而得名,又称瓜埠。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出水面,后逐渐形成渔村、集镇。到唐代中期,由于泥沙不断淤积,瓜洲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唐开元年间,润州刺史齐浣开伊娄河25里,连接原有运河,瓜洲成为著名码头,从此可达江南,还能沿长江顺流入海,前往朝鲜、日本等地。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就是从瓜洲起航。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以瓜洲为中心的长江景观。宋代王安石自江宁(今南京)启程赴汴京,途经瓜洲,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瓜洲地理位置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江北第一雄镇”之称。南宋朝廷偏安,大片领土沦陷在金兵的铁骑之下,瓜洲成为南宋抵抗金军的前沿阵地,朝廷在此建立军事设施。采石之战中,宋军曾一度击败南侵的完颜亮。陆游为此写下气吞山河的豪迈诗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明清时期,瓜洲成为漕运与盐运的枢纽要冲,船舶迤逦,商贾云集,朝廷在此设立管理漕运的官署。《嘉庆瓜洲志》描述瓜洲为“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每岁漕船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涉之人,往还络绎,必停泊于是,其为南北之利”。
如今的瓜洲正以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紧扣“江河交汇”主题定位,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打造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古渡文化典范篇章。郑学富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1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