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擦亮服务群众的光荣勋章
发布日期:2024-05-23 11:30 浏览次数: 字体:[ ]


  光荣的勋章,是实干和奋斗的见证。近日,全国邮政系统11名员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们辛勤劳动,无私奉献,敢打硬仗,勇挑重担,把青春和激情奉献给了服务群众的事业。劳动创造幸福,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在工作中留下了他们闪亮的名字。

王天来 北京市西城区西单支局 “兢精晶”亮品牌
  自2014年参加工作来,北京市西城区西单邮政支局揽投部揽投员王天来从一名揽投员干起,始终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2018年年初,王天来的工作照被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城市英雄”,谢谢你温暖我!》一文选为封面图片。随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谢谢你,默默守护我!》一文也介绍了他的事迹。2021年大年初一,央视网推出创意短片聚焦“就地过年”,作为代表的王天来讲述了春节坚守岗位的邮政故事,短片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影音、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关注。2023年11月,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新闻特写《自如应对高效配送》,聚焦王天来的一天如何高效服务客户。
  事实上,王天来的出彩,得益于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精神。在日常工作中,他总结出了“兢、精、晶”三字工作法。
  “兢”是兢兢业业的兢。王天来连续9年春节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西单邮政支局揽投部需要投送的邮件从每天千余件增加到六七千件,他与营业部全体人员申请停休,做到“网点服务不中断,揽投服务不中断”。王天来还和同事协助属地街道,将“地摊式”送件改为由邮政网点统一接收、共配给客户的方式,不仅创新了服务方式,也为疫情防控期间首都保通保畅作出了贡献。
  “精”是业务精通,也是工作精细。王天来深知业务知识是工作的根基,2016年,北京邮政开展众创众享领创网格计划,他带领4人网格小组成为先行先试标兵。通过对投递业务的不断钻研学习,王天来加大了对重点区域的开发力度,提高了重点客户占有率,当年年底,重点区域客户收入翻了一番。他还积极推动揽投部转型升级,摆脱传统经营模式,实现营揽平台销售化转型,让揽投部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他还优化了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客户的用邮体验。
  “晶”是亮晶晶的晶。王天来常说,要把揽投员的身份做亮、把党员身份做亮、把邮政身份做亮。形象亮了,业务就不愁了;口碑好了,发展就不愁了。业余时间,他和同事进社区开展公益宣传、看望社区孤寡老人和军烈属、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遭受暴雨侵袭,许多居民陷入困境。大雨过后,消毒和防疫工作尤为重要。一位客户联系到王天来,表达了要捐赠260箱消毒液和洗涤产品的意愿,希望与邮政合作,共同为灾区群众提供援助。王天来不仅将捐赠的物资运送到了灾区,还参与了物资的发放工作,为灾区群众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李传波 中邮信科架构平台部 奋斗在科研创新一线
  中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架构平台部副总经理李传波扎根研发一线,长期致力于邮政、物流领域信息化建设与科研创新工作。他先后主持研发现代物流、特许经营等多个领域软件产品,其中,物流类产品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特许类产品服务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众多国际顶级赛事展会的特许经营计划,在品牌特许经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邮政系统实施了包括世界500强客户在内的几十个大型物流信息化项目,面向国内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即开即用”的物流SaaS服务,为物流行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他牵头实施了信息化规划、数字邮政建设等数字化转型工作。作为首席设计师,他主持邮政新一代技术中台研发建设工作,通过“一个底座﹢N个中心”模式,打造了企业级统一共享的数字化基础平台,现应用于127个系统,实现了邮政基础IT技术产品由原来的外包外采为主,向自主研发、自主可控为主转变。他主持的“数字化处理中心研发”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邮政业务融合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关键突破,在全国邮政113个处理中心推广,为如何运用数智化技术解决企业发展实际问题树立了典范、探索了最佳实践。该成果最终获得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二等奖,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
  李传波致力于科创平台的搭建和科创人才的培养,先后负责筹建了一个国家级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两个新技术创新实验室和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8年来培养、带动科研创新人才几百人,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3年申报取得专利60余项、软著7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几十项。他还担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专家委员以及集团公司多个创新实验室学术委员,为行业科技发展贡献了力量。
  李传波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以科技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行业“国家队”为己任,面对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身体力行、勇为人先,始终奋斗在科研创新一线。他先后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交通运输科技英才、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创新奖几十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邮政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

房晓三 上海市徐汇区分公司华泾营业部 走街串巷的贴心人
  上海市徐汇区邮政分公司华泾营业部投递员房晓三,兢兢业业、扎根基层,多年来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优质的投递服务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和多项荣誉。
  从2004年进入邮政系统工作,房晓三在投递岗位一干就是20年。投递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为了方便沟通交流,他学习上海话;为了胜任投递工作,他虚心向前辈学习。房晓三自创了“一点、二看、三复核”操作法,“一点”即清点报刊邮件,对邮件大致有所了解并做到数量准确;“二看”即寻找特殊客户的报刊邮件,以便及时上门投送;“三复核”即在内部操作完成后进行全面复核,避免投递差错。
  在投递工作中,最考验投递员能力的就是“死信”,房晓三找出了自己的对策。之前,她负责投递一封从贵州寄往上海的信,可收信人卢姓老夫妻已经搬了家,为此,他多次前往属地派出所,最终辗转找到了老夫妻的新地址,并将信送了过去。几天后,他收到了老夫妻的感谢信,这才得知,这封信是老夫妻年轻时在贵州结识的老友子女寄来的,老友已经过世,老友的孩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们的合照以及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这封装有纪念物品的信看着并不起眼,但对老夫妻来说,是属于他们的时代记忆。
  “做好投递工作,就是要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尽量满足每位客户的需求。”普通人眼中的投递工作,辛苦又乏味,但在房晓三眼中,由于不同客户的需求各不相同,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也颇具意义。长桥二村有位独居离休干部李阿婆,因子女不在身边且行动不便,上下楼取报刊、邮件较为困难,房晓三便自制信箱挂在李阿婆家门口,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李阿婆对此感激不已。该村还有位刘姓盲人客户,平时喜欢参加电台活动,经常获得一些奖品。考虑到他出行不便,房晓三主动承担了帮他去电台代领奖品的“分外事”。街坊们都说,房晓三就像他们的亲人一样。
  “我本来性格比较内向,又独自来到上海,走街串巷的投递工作让我和居民有了交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邮递员的工作能够帮助别人,不只是居民,我也十分开心和满足。”对于房晓三来说,能够在工作的同时帮助有需要的人,展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形象,让他很有成就感。

吴爱军 江苏省宿迁市分公司网路运营中心 从投递员到“发明家”
  当投递员时,他废寝忘食练习点报、排信、盖戳等基本技能,改传统的“单手分信”为“双手分信”,将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当城区寄递事业部见习经理时,他随身携带记录本,随时记下行业资讯、管理方法、工作思考;当寄递事业部网路运营中心班组长时,他带领团队跟踪、分析邮件传输路径,充分发挥每一台设备的最大潜能……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宿迁市分公司寄递事业部网路运营中心班组长吴爱军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不凡的事业。
  20岁时,吴爱军成了一名投递员。“投递员的工作,就是安全并及时送达每一件包裹和信件,不管风吹雨打。”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他养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6时30分上班前、19时下班后,反复练习点报、排信、盖戳等基本技能。每次想偷懒,他就提醒自己:人家能干好,我也能干好,甚至更好!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就在区级邮政系统投递技能大赛中夺冠。之后,在市级、省级邮政投递技能竞赛中,他又陆续夺得多个冠军。他开创“双手分信”工作法后,单位专门制作了教学示范片系统推广。
  吴爱军工作时留心观察,有问题找对方法。有一年的夏至,他在分拣时遇到停电,与当地供电部门联系后得知,由于缺少电力配件,恢复电力需要几天时间。“客户等不得!”他随即上网寻找配件,几经周折,最终在当天22时成功恢复电力,确保分拣工作顺利继续进行。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是中国花木之乡,也是国内重要的图书集散地,邮政快递是当地花木和图书电商的重要运输渠道之一,去年,沭阳县百盟出口处理中心共处理发运邮件2.1亿件。2022年4月,吴爱军初到这里工作时,为了更快摸清生产流程,连续半个月睡在单位,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报表,细致规划当天的工作。“生产旺季,直发线路达50条以上,日发件量达120万件以上。邮件处理量特别大,所以必须规划好。”吴爱军说。
  围绕花木、图书两大产业集群的寄递时限需求,吴爱军想方设法提高处理中心工作效能。一方面,他盘活闲置设备,相继改造固定式装车皮带机2台、可移动装车皮带机3台,相当于新增5个垛口装车设备。另一方面,他带领团队跟踪、分析邮件传输路线,通过增加若干皮带机、滑槽,实现4个装车口和矩阵相连,变离线装车口为直连装车口。经过一番设备工艺微改造,先后节约场地邮件暂存空间500平方米,整体提升处理能力约每天20万件。在吴爱军的助力下,2023年共处理发运2.1亿件邮件,其中花木产业类等农产品约1.2亿件,有效保障了地方农产品出村进城。

王微 黑龙江省嘉荫县常胜支局 坚守在零下45摄氏度
  2007年,王微来到黑龙江省嘉荫县,成了一名邮政营业员。2014年起,她成为嘉荫邮政唯一的农村女投递员,兼任常胜邮政支局负责人。从此,开始了一个邮政支局、一条邮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成为投递员后,王微担负起常胜乡9个建制村3500余人、90公里邮路的投递任务。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达零下45摄氏度;夏季大雨滂沱,山路泥泞湿滑,难于行走。多年来,王微在崎岖的山路上骑坏了3辆自行车,累计行程12万余公里,投递报刊、信件、包裹等邮件41万余件。王微得知常胜乡70岁的留守老人王贵芳儿女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没有照应的人,每次路过老人家,她都会进屋“讨杯水”,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劈烧柴、倒脏水,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件新衣服、送盘饺子……她用行动展示着一名邮政投递员的关爱和温暖。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服务好“最后一公里”,她每天坚持为百姓投递防疫物资及生活必需品。邮件逐日增多,日投递量达100余件,这对只有一个人投递的王微来说,是不小的工作量。但为了大家可以及时收到邮件,她加班加点都会将当日邮件投递完毕,从不拖延。即使下班后,她也会时刻关注手机,及时回复村里老人需要购买生活用品的请求。
  村里消息闭塞、致富渠道不畅,王薇就主动搜集信息帮乡亲们找致富门路。常胜乡有一批养蜂大户,因地处偏远,蜂产品销售渠道少,大量蜂蜜滞销积压。王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了解农村人的不容易,在工作之余帮养蜂户建立线上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并抓住一切机会帮助养蜂户销售蜂蜜。很多客户都被王微的热心和实在打动,选购当地蜂蜜,推动蜂蜜销量持续攀升。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5月2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