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长三角中欧班列跑出钢铁丝路新速度
发布日期:2024-07-15 11:18 浏览次数: 字体:[ ]

□胡晓炜 本报记者 韩菁
  7月2日,一批由哈萨克斯坦生产的铁合金搭乘中欧班列运抵江苏省连云港市,随后转海运班轮发往东南亚国家。截至目前,连云港已开行至中亚五国以及中蒙、中俄、中欧、中土(跨里海)共5条班列线路,牵山连海、双向奔赴。
  放眼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驰而不息。今年前6月,长三角地区累计开行中欧班列2538列(含回程),运送货物26.6万标箱,同比增长12.8%。一列列“钢铁驼队”在亚欧大陆上往来奔驰,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架起了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为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班列持续增长 货品双向奔赴
  长三角区域内汇聚众多世界500强企业,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之一。2013年9月,中欧班列(苏州—华沙)首次开行,标志着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开行实现零的突破。
  2014年11月,浙江首趟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开行,全程1.3万公里,历时21天抵达西班牙马德里,成为长三角地区运行里程最长的中欧班列线路。2015年2月,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首次从马德里载货回程,实现长三角中欧班列双向开行。
  2018年11月,一列满载太阳能板、LED光源、电子感应器的国际货运班列从安徽省合肥市开出,经阿拉山口铁路口岸出境,历时16天抵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标志着安徽至北欧中欧班列线路正式开通。
  今年6月15日,一列满载机械设备、汽车配件、家用电器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浙江省金华铁路义乌西站开往德国杜伊斯堡,标志着长三角地区首趟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成功开行。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向开行到双向奔赴……10余年来,义乌、金华、合肥等8个城市先后开行至西班牙、芬兰、俄罗斯等36个国家的中欧班列,目前已累计开行2.5万列(含回程),运送货物468.4万标箱。
  党的十九大以来,长三角中欧班列开行方向、数量、频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从2017年开行1122列、回程占比5%,到2023年开行4185列、回程占比36.3%,长三角中欧班列为助推地区外贸经济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运营模式 提升运行效率
  近几年,长三角中欧班列装运货物日益丰富,货物品类不断扩容升级。除了广受欢迎的义乌小商品、苏南纺织品和服装外,更具产品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光伏组件、汽车配件、机械装备等不断走向欧洲市场。此外,返程的货物品类也从早期的木材、汽车配件逐步拓展到机电产品、食品、医疗器械。
  一头是“世界超市”义乌,一头是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马德里,两地间存在大量物流贸易往来需求,为中欧班列开行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约180万种义乌小商品通过中欧班列销往世界各地,安徽黄山的茶叶、浙江永康的五金工具等特色产品随着“钢铁驼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长三角地区相关部门、企业不断创新中欧班列运营模式,持续提升运行效率。铁路、海关、港口等部门联合推出连云港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模式,利用出口箱的闲置空间让小批量货物搭“顺风车”,减少了凑整发运的交货期和等待时间,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南京海关采取加强信息共享、推广“快速通关”模式等举措,切实提高中欧班列通关全流程作业效率,推动企业申报成本降低20%左右。金华南站投用智能集装箱场站管理系统,将原先独立的货运电商系统、车站货运系统、货票系统等集成一体,实现了集装箱作业无纸化全流程智能管理。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7月15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