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江苏经济报】追寻“轨道上的无锡”新发展
发布日期:2024-08-26 09:58 浏览次数: 字体:[ ]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家佳 通讯员 周逸尘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主要发源地,经济发展一直走在江苏前列。“地铁”一词,首次出现在2010年的无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地铁1号线建设,力争启动2号线。报告强调,突出生态城宜居城目标,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2014年7月1日,随着无锡地铁1号线的开通,正式开启了“轨道上的无锡”新发展时代。

截至目前,无锡共有5条地铁线路正在运营中,总公里数达141.42公里。

从零开始 向“新”而发

时间回溯到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审批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5年)的请示的通知》,标志着无锡市轨道交通项目正式启动。无锡地铁人埋头苦干,克服无锡地铁初创期专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匮乏、办公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实现了2009年11月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2011年地铁2号线开工建设的任务目标。

高起点、高目标,年轻的无锡地铁人凭借着一腔热情和对前沿技术、施工组织、管理方法的不断追求,开创了无锡地铁1号线、2号线换乘站三阳广场站“十月围城”的壮举,缩短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中心经济发展、交通出行的影响,得到了全市人民的支持与肯定,打下了无锡地铁“金字招牌”的口碑。

2012年2月,无锡地铁2号线首台盾构机正式掘进,无锡地铁迎来了地铁1号线、地铁2号线同步盾构施工阶段。地铁1号线高架段车站率先封顶;地铁2号线双线盾构区间成功下穿京杭大运河;地铁2号线高架跨沪宁高速转体对接成功……在一次又一次攻克重大施工难点的同时,无锡地铁也在快速成长着。

2014年12月28日,历经五年攻坚克难,无锡地铁2号线投入运营,无锡正式迎来城市轨道交通“十字”运营,同时也创造了国内新开建城市半年内开通双线的行业新标杆,极大展现了无锡良好的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形象。

突破沉淀 思变求进

“无锡地铁1号线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这是无锡第一轮轨道交通建设的句号,更是无锡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的序言。无锡地铁人在向“新”而发中思变求进,2016年,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暨1号线南延线工程开工建设,一场奋进无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新格局的征程开始了。地铁1号线南延线、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3条线路连续两年接连开工,让“轨道上的无锡”逐步由梦想图变成实景画。

据介绍,早在2009年开工前夕,无锡市政府就对地铁建设的系统性管理进行了深入思考,在调研、分析、研判的基础上,根据当时人手少、经验不足的情况,制定了“一模两化”管理的总体思路(“一模”即“小业主、大监理”,“两化”即“标准化施工现场”和“规范化施工作业”)。根本目的是通过标准化作业和规范化管理,规范各方行为,消除安全质量隐患,杜绝安全质量事故发生。无锡地铁人深知,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思维。“一模两化”管理模式在建设之初在安全生产管理、工程质量控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随着工程的全面展开、各专业设备的陆续进场,工程变得更加复杂,人员的思想也在变化。

2018年12月26日,中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顶管法联络通道在无锡高浪路东站——新锡路站区间顺利贯通,为中国轨道交通联络通道的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无锡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王乃龙表示,顶管法联络通道修建技术,是一项旨在解决传统矿山法联络通道施工存在安全质量风险的创新性技术。当时由无锡地铁牵头,宁波大学、中铁上海局、中铁装备、上海隧道院、上海隧道局、广州地铁设计院、同济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研发实施的针对地铁盾构隧道的联络通道修建技术,在无锡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中实施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此外,装配式建筑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成为热词,如何将装配式建筑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打造全生态链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装配式产业,已经成为整个行业都在探索的课题。同年7月,在无锡地铁3号线高浪东路站召开了装配式地下车站二次结构现场观摩会。无锡地铁关于地铁车站二次结构应用预制装配式构件的关键技术一一亮相,包括了预制楼梯、预制站台板、预制轨顶风道等技术成果。据无锡地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项目经理史力介绍,在全预制条件下,无锡地铁在国内首次提出轨顶风道整体化预制安装施工技术方案。

面向未来 笃实谋远

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当前,无锡地铁已建成投运89座车站、142公里,其中包含已通车的无锡地铁S1线,无锡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化运营新格局。2021年11月8日,在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无锡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新一轮建设规划涵盖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6号线,共62公里,总投资超600亿元。此外,连同已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的锡宜S2线,建设里程合计超120公里,建设规模为历史之最。

无锡地铁5号线、6号线作为骨干线路,串联风景名胜、核心商圈、城市片区等,加密轨道交通线网的同时,惠及沿线百姓,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此外,锡宜S2线链接宜兴市区、宜兴经开区、马山国际旅游岛、太湖新城等区域,连同正在建设的地铁3号线南延预埋隧道工程,将打通锡宜、苏锡快速通勤轨道交通,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城市能级再提升。

据无锡市地铁集团总工办副主任莫振泽介绍,“在新一轮建设中,无锡地铁将探索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不需要司机操作列车,实现列车无人驾驶全自动运行,减少事故风险,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人力成本,同时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出行体验。同时,将创新建筑形式、营造活力空间,奥体中心站站厅中部采用挑空高大空间;清源路站将地面景观引入地下,实现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滨湖区政府站换乘大厅采用无柱结构,提升站内空间效果。”

在建设过程中,无锡地铁6号线三阳广场站与既有地铁1号线、2号线换乘,为无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首个三线换乘车站,该站地下一层与既有1号线、2号线地下商业连通,进一步优化老城核心商圈布局,带动核心商业往东南方向扩展,促进崇宁路、图书馆路沿线商业提升与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商业圈集聚效应,实现轨道交通与周边地块互利共赢的局面。

2012年年初,无锡地铁集团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管理“回头看”,就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典型经验等进行系统性剖析、总结,提出了“三铁四化”的管理新思想(“三铁”即安全地铁、品质地铁、幸福地铁,“四化”即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三铁”是目标,“四化”是手段,做到目标与方法的统一。集政府监管、全体参建单位的智慧,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组织保障体系、“一个体系、两个重点、三项要素、四化管理、五个抓手”的五步工作体系和“工作责任垂直化+生产区域水平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历经十六载地铁建设工程锻造,无锡地铁建设管理理念从“一模两化”更迭至“三铁四化”,圆满完成了无锡第一轮、第二轮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地铁1号线、2号线同年试运营,并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扬子杯”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成果喜人。

“无锡地铁从一开始建设,就同步开展档案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目前,该系统不仅极大地加速了档案处理流程,更通过智能化技术深度挖掘档案资源的价值,为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无锡地铁公司相关领导告诉记者,将在新一轮轨交建设中奋力推动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迈上新台阶,更在无锡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方面保持同频共振。当前,无锡第三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先行线路已启动建设,在完成无锡首条市域轨道交通S1线建设任务的同时,无锡地铁全心全意做好“地铁+医疗”两个重大民生工程,让市民在畅享无锡城市发展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感受无锡地铁人的智慧与付出。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馆长张曙峰表示,无锡地铁集团通过规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实现了档案全过程管理,获评江苏省示范档案室,成为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开展企业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第一批试点单位,并且作为全国唯一的地级市参加了国家档案行业标准制定,牵头编制了江苏省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规范,也成为无锡市档案技能的实训基地,真正实现了建一流地铁、建一流档案的目标。

本文刊于《江苏经济报》8月26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