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铁路办发出通知,在全省推广句容做法,全面加强铁路沿线长大漂浮物隐患的整治力度。
镇江句容市是“中国葡萄之乡”,葡萄年产值4亿元,其中“丁庄葡萄”被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畅销海内外。穿越句容“丁庄葡萄”产区的沪宁沿江高铁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句容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宁镇扬都市圈的重要纽带。高铁在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塑料种植大棚对其安全运行造成的影响。
据统计,沪宁沿江高铁在句容市境内全长24.47公里,其中约10公里路线横穿茅山镇葡萄大棚和华阳街道草莓大棚,沿线100米内大棚有57万平方米,仅茅山镇葡萄大棚就有22万平方米,占全线大棚总量的39%。如果简单机械地对照《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指导手册》,“一刀切”地拆除大棚、地膜等轻飘物,社会成本很高,不仅要补偿赔偿损失,还将重创当地葡萄、草莓产业,影响农民收入和乡村振兴。
为了既保障高铁运行安全,又让高铁对当地产业和农民利益的影响降到最低,省和镇江市铁路办和句容市统筹考虑、多方协调,邀请国铁上海局集团公司安监室、国铁集团安监劳环处等领导、专家到现场调研、指导、论证,因地制宜、创新方法,起草形成《沪宁沿江高铁(句容段)轻漂浮物隐患整治指导手册》专项整治加固方案,对铁路安保区外115万多平米的连片成规模大棚采取以加固为基础的综合精准治理方式给予保留。
整治过程中,句容市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积极主动按标准加固大棚。仅用了3天就完成了近37万平方米的大棚加固工作,并高标准通过了上级检查,远远超过了原来聘请专业队伍2个月才加固的30万平方米。
由原计划沿线500米范围内大棚的全部拆除,到100米范围内的拆除,再到因地制宜、精益求精,创新提出既安全又科学、既符合句容实际又得到专家认可的大棚治理方案,在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前提下,节省了整治资金,整治资金由原来近亿元降为百万余元,同时保住了葡萄产业和葡萄种植户的收益。
针对插地钢管大棚、水泥柱连栋大棚、钢管连栋大棚等3种类型9种样式的大棚,根据季节不同,句容还创新采取“地锚固定、增设压膜绳,加固防风网”等手段,综合应用“卡簧固定、压膜绳固定、收膜绑扎固定”等手法固牢大棚。为确保沪宁沿江高铁句容段整治常态长效,句容市配套推行“人防+技防”巡护模式,实行网格管理,调用沿线既有的“蓝天卫士”视频塔,进行全线视频巡查;综合运用航拍、乘高铁摄像、乘车巡线、实地检查等手段,加强日常巡查。恶劣天气来临前,通过农村大喇叭、发短信、微信等提前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农户采取防范措施;引导鼓励社会团体、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参与环境整治,加强自主管理、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沪宁沿江高铁开展沿线安全环境治理1年后,再到句容市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人们依然清晰可见每座葡萄大棚的塑料薄膜上均全方位“系”牢了压膜绳,形成了一层覆盖式的防风网,每个角落都被地锚绑紧、深扎入地。“这种插地钢管大棚原来是每隔2米有1道压膜绳,现在‘升级’为每隔1米设置1道,并用地锚扎入地下固定防风网拉绳。”茅山镇丁庄村党委副书记吴阳说,高铁沿线的种植户全部按《指导手册》的要求,采取对大棚编号、在薄膜上写上种植户姓名、加密压膜绳、加覆防护网等方式进行标准化加固,由村委会统一登记造册,推行实名制管理,针对“一户一实情”落实“一户一方案”,持续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到目前为止,沪宁沿江高铁句容段沿线环境整治,无一上访、无一拒拆、无一诉讼。(镇交、镇江市铁路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