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记者 张涛 通讯员 王成之 陈玉坤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千百年来,京杭运河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持续滋养着古老的文明。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10周年,作为纵贯南北的水运大动脉,京杭运河蕴古老与现代于一身,于千年繁华中不断向前。随着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成为全国“交通强国”第一批试点任务之一,在航运设施、航运技术、航运管理、航运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并于今年4月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等级评定为“优秀”,成为国内内河航运的标杆。
航运设施:绿色安畅之美
京杭运河常州段,水清岸绿、船行如梭。8月16日,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江南段)常州段航运文化标志、助航设施施工项目顺利完成交工验收。
“随着项目全部结束,呈现出了令居民、船民、企业都满意的绿色‘民心片’。”常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蒋小旦介绍,京杭运河常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于2022年8月开工建设,共完成生态护岸10.7公里,应急保障码头、锚地护岸174米,临时停靠点4处,疏浚土方6.1万方;完成钟楼段7.5公里绿化提升及桥梁亮化美化工程,完成智慧航道外场感知设施、运行中心建设,完成环保工程、助航设施等工程建设。
该整治工程对京杭运河钟楼段沿线进行了综合提升,项目以“运河新生,骑乐无穷”为主题,打造了常州首个郊野滨河骑行绿廊。通过“一线、两道、四区、九景”的景观规划结构,沿线设置滨河步行道、骑行道和多处主题景点,在传承运河航运文化的同时,重塑新运河沿线自然与人文风情。“有了家门口的生态绿道,我每天晚上都会到运河边散散步,放松下一天的心情。”在附近居住的一位村民开心地表示。
此前,京杭运河江苏段沿线护岸基本均为直立式护岸,由于老码头搬迁、自然老化等原因,部分航段存在护岸破损、坍塌的情况,亟需进行生态提升。2020年7月,江苏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通过统筹规划和调研,决定对全长687公里的京杭运河江苏段,围绕提高通航功能、完善通航环境、传承航运文化、提升航运现代化水平的目标,对相关设施进行全面综合整治建设。
船来船往、川流不息,在船员们的眼里,现在两岸风光靓起来了,助航标识亮起来了,生态护岸工程落地,航道沿线的清水走廊、绿色走廊有了实景。并且护岸加固形式优化后,降低了船舶碰撞风险,保障航行安全,流淌的运河绿色安畅,在夜色中熠熠生辉。
“通过本次综合整治提升,京杭运河江苏段基本实现‘水清岸绿、航行有序、高效顺畅’的绿色现代航运发展目标。”江苏省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
航运技术:智慧创新之美
岸边美景吸引游人,运河中穿行的船舶,也靓丽了起来。满载煤炭的船舶盖上了绿色的篷布,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船加速前行,新能源船舶也纷纷下水。用先进的航运技术和装备守护大运河“一江绿水”源远流长,这不仅是推动“水运江苏”战略的具体实践,更是江苏在绿色航运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
8月30日,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和江苏省港口集团的部署下,江苏远洋建造的5艘120标箱内河纯电动集装箱船正式开工。“这5艘船将于2024年底陆续交付,投入京杭运河运营。届时,将组成全国第一支纯电动120标箱集装箱船队,开辟一条由徐州到南京的绿色航线。”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伟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京杭运河的船型已经经过多次迭代,从早期的水泥船到挂桨机船,从小型内舱机货轮到大型顶推船队,航运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船型的发展。
如今,标准化的船型让运河船舶焕然一新,航道内行驶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驳船艘数大幅减少,货轮艘数总体平稳,过闸船舶重载率稳步提高。京杭运河作为承担物资长距离运输功能的重要通道,新船型、标准化进一步提高了运输经济性。
8月22日,由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生产的京杭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顺利下水。
“90米LNG动力船将主要用于龙拱港到太仓航线。”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表示。
京杭运河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苏北航务管理处(简称“苏北航务处”)副处长牛恩斌表示,将持续打造绿色低碳航闸,落实过闸费减免优惠政策;持续做好使用LNG船舶优先过闸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应用氢能源等清洁能源船舶优先过闸政策,推动优化电动运输船舶过闸服务,鼓励航运企业购置节能环保船舶,推动运河船舶运输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助推苏北运河船容船貌规范化建设和船舶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苏北运河污染防治。
“随着航运技术的智慧创新,航运物流服务效能更高,水运优势必将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牛恩斌说。
航运管理:卓越高效之美
智慧航道、智慧船闸、智慧运行、智慧监管……在智慧赋能之下,京杭运河江苏段航运管理卓越高效。
9月6日,“润兴集69”轮船员轻点手机,就顺利办理了通过施桥船闸事宜。行驶京杭运河江苏段,船员的手机里都装上了“船讯通”APP,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过闸无忧”。苏北航务管理处在“船讯通”上相继推出了“统一发布船闸当日运行计划”“延时过闸线上申请”“船舶信用积分兑换优先过闸”等服务功能,船员不必上岸,所有业务在手机上一键办理。
此外,“电子航道图导航服务”也已上线,船员们打开手机导航页面,就能清晰看见航道船闸、助导航设施及航行所在位置,大家称之为“水上的高德地图”。
以“船讯通”APP为载体,不仅满足了水运从业者、涉水企业多维需求的综合信息服务,还促进了航道管理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江苏全省内河航运服务“一张网”,打造了汇集船闸、水上服务区、锚地、港口、沿岸休闲公园等信息的一站式服务通道。依托电子航道图、数字孪生三维场景和外场感知设备等,打造了施桥口门段综合监管试验区,实现与江苏海事、扬州交通综合执法支队等单位联合执法监管,促进管理协同、数据协同,构建了现代化智慧管控场景。
据介绍,苏北航务处持续强化智慧运河顶层设计,围绕“3+1”总体构架,即“智慧船闸”“数字航道”“服务决策”和“支撑平台”4个方面组织实施,统筹相关业务系统,打造苏北运河智慧运河综合门户,先后推进“两河三闸”信息化项目、苏北运河航道外场感知项目、苏北运河智慧船闸感知与软件平台项目建设,加强电子航道图等建设成果展示及深化应用。
苏北航务处刘军表示,通过有序推进苏北运河的智慧建设,将逐步建成安全高效的智慧船闸和深度感知的数字航道,实现航闸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管理,建立全过程微干预、控调智能联动的高效过闸新模式,实现船闸全自动化运行和多梯级联合调度,全面提升苏北运河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
航运服务:人文优质之美
京杭运河是一条高品质的经济命脉,也是一条高品位的人文之河。随着综合整治工程的不断推进,休闲公园、文化广场、水上服务区、绿色锚地等纷纷呈现,京杭运河江苏段航运服务尽显人文优质之美。
9月11日,花园式的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里,船舶鳞次栉比,繁忙而有序。“这里是船舶从长江进入苏南运河的第一座内河服务区,日均船舶停靠300余艘,年停靠船舶超过10万艘次。”镇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柏佳音向记者介绍,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里分布着20套低压岸电桩,可供40艘船舶同时使用。还建有2套船舶生活垃圾、油污水智能一体接收柜和1个污水处理站,年接转处船舶污染物超180余吨。
“这里有升级打造的‘水上雷锋服务站’,免费提供快递柜、WiFi、ETC办理等服务,还有‘书香港航’读书角和休闲运动区域,设立了流动船民党员活动室,为广大船民提供了全方位便捷舒心的服务。”柏佳音告诉记者。
刘军表示,通过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京杭运河江苏段已形成“闸为珠、城为璧、河为线”“线串珠、珠连璧”,绿色现代航运的理念深入人心,运河沿线城市如珠串链,扬州长江口门段灯塔公园,淮安汇行广场、左岸花园、东港体育公园,宿迁运河外湾等一批文化广场、休闲公园、景观节点受到百姓欢迎,京杭运河扬州段、淮安段均建成“运河十景”。在京杭运河淮安、高邮、施桥、常州水上服务区,淮安船闸上下游、高邮城南、邵伯湖、施桥船闸下游锚地以及沿线危化品船舶临停区等地方,一批集船舶停船补给、岸电接电、船舶污染物接收、快递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为民、便民、利民”设施不断便利着过往船民。“邵伯船闸闸史馆”、施桥船闸“江河交汇”航运文化景观、“淮阴船闸运河越千年展厅”、六圩灯塔公园“航标文化展示厅”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科普的网红打卡点。
随着“水运江苏”的不断推进,京杭运河水运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实现“门到门”水运服务,沿线企业港口码头、物流园区、临港企业水路运输需求旺盛。
“发展绿色现代航运是保护好运河文化、突出绿色生态保护修复优先的根本要求,传承好运河文化、打造绿色生态带,利用好运河文化、高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廊道,也是新时代加快交通强国建设、高质量打造平安绿色智慧航运体系的重大举措。”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费维军表示。
通过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京杭运河江苏段已是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了一条优美的生态绿色通道和人文画廊,成为展现“水运江苏”的示范与窗口,千年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活力。
本文刊于《中国水运报》9月20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