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810/2008-00408 分        类 港航管理 水路 批复
发布机构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发文日期 2008-04-12
标        题 关于南京港铜井港区二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文        号 主  题  词 港口 工程 设计 批复
内容概述
时        效
关于南京港铜井港区二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南京市港口管理局:
  你局《关于对南京港铜井港区二期工程进行初步设计审查的请示》(宁交港〔2007〕55号)收悉。经审查,所报初步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基本符合国家和交通部有关规定和要求。现批复如下:
  一、建设标准与规模
  同意本工程建设5000吨级(水工结构兼顾10000吨级)件杂货泊位2个(其中1个泊位用于装卸重大件货物)及相关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89万吨。
  二、总平面布置
  基本同意设计推荐的总平面布置方案一。
  (一)码头采用顺岸式布置,泊位总长282米,码头平台长度为282米,宽度为28米,自上游而下分别布置重件(兼顾件杂)泊位1个、件杂货泊位1个;码头与临时堆场通过3座引桥连接,上游1#、2#引桥长度分别为54.5米、46.5米,宽度均为15米,下游3#引桥长度为52.5米,宽度为9米;临时堆场与长江大堤内侧后方陆域通过实体道路连接,大堤连接处设置3座闸口,闸口宽度分别为15米、15米和9米。
  (二)码头面高程为9.0米(85国家高程,下同),码头前沿设计泥面高程为-10.0米,引桥面高程为9.0米;堤内陆域设计高程为8.0~8.2米,堤外滩地设计高程为7.0米;码头前沿线布置在-10.0米等深线处。
  (三)下阶段应优化港区大门、变电所、办公用房、流动机械库等平面布置。
  三、水工建筑物
  (一)同意码头平台采用高桩梁板结构,码头分前、后方平台,重件码头排架间距为6米,件杂码头排架间距为7米,桩基均采用600×600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方桩,前方平台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预制纵梁、轨道梁、叠合面板和现浇面层,后方平台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预制预应力空心板和现浇面层。码头设置二层系缆平台。
  (二)同意引桥采用高桩梁板结构,1#、3#引桥排架间距为15米,2#引桥排架间距为10.5米,桩基均采用600×600m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方桩和φ800mm 钻孔灌注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横梁、预制预应力空心板和现浇面层。
  (三)前方扒杆吊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承台,承台下设φ1000mm 钢管桩。
  (四)下阶段应进一步优化桩基设计方案。
  四、装卸工艺
  基本同意设计推荐的装卸工艺方案一。重大件主要采用“扒杆式起重机+平板车组”的装卸工艺,件杂货主要采用“门座式起重机+牵引车、平板车+龙门起重机或桥式起重机”的装卸工艺。
  五、陆域形成和道路堆场
  港区陆域分堤外滩地、堤内陆域,堤外滩地纵深约200米,宽度约283米,布置有临时堆场、道路;堤内陆域纵深约496米,宽度约283米,面积约14.4万m2,布置有件杂货堆场、重件堆场、道路,仓库、生产辅助用地、预留用地等。
  (一)基本同意陆域回填设计方案。
  (二)基本同意道路堆场设计采用推荐方案一,堆场采用高强联锁块面层结构,港内道路采用沥青砼路面结构,轨道式起重机基础采用钢筋砼纵向轨道梁结构。
  (三)原则同意闸口设计方案。
  (四)有关意见
  1、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地基处理和结构设计方案。
  2、完善岸坡稳定分析(包括施工期间),补充完善岸坡防护设计内容。
  六、原则同意港区生产及生活辅助建筑物,供电、照明,通信,电视监控及计算机管理,给排水、消防,采暖、通风,机修、供油,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节能等设计。应细化航道及导助航设施内容,完善节能、安全、消防、给排水以及环境风险防范等设计内容。
  七、建设工期
  基本同意建设工期为15个月。
  八、本工程概算的编制原则和依据基本符合国家和交通部有关规定要求。经调整,核定南京港铜井港区二期工程总概算为19267.46万元(详见附件)。
  附件:1.南京港铜井港区二期工程概算总表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二日
  sj017-D010106-2008-012.doc
  附件.doc

 

关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