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65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 2021-07-26 10:00:28 浏览次数: 字体:[]

李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以连云港为中心的覆盖苏鲁豫皖的内河集装箱海河联运网络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厅经认真研究,并结合连云港市政府、省港口集团、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内河集装箱运输具有运能大、污染小、占地少、能耗低等比较优势,是集装箱江海河联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调整运输结构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印发的《江苏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苏政办发〔2016〕171号)《江苏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19〕23号)等文件中,均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并列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全省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概况

2018年,我厅在全国率先联合发改、工信、财政、水利、海关、海事等部门,印发《江苏省内河集装箱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同时制定《江苏省内河集装箱发展专项资金奖励方案》(以下简称《奖励方案》),引导航运企业新开辟航线航班、货代企业组织货物、货主企业开展“散改集”业务、港航企业打造自备箱,首开省级财政资金引导内河集装箱发展的先河。《行动计划》和《奖励方案》印发以来,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内河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内河集装箱江海河联运网络初步形成。

(一)内河集装箱港口设施能力大幅提升

全省开展内河集装箱运输的港口数量进一步增加,作业区覆盖范围显著扩大,泊位特别是专业化泊位数量快速增长,设施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一是内河集装箱港口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有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宿迁等11个内河港口、22个作业区开展内河集装箱作业,较2017年底分别增加4个港口(常州、苏州、南通、泰州)12个作业区,基本形成以淮安港、无锡港、徐州港、苏州内河港4大内河港口为重点的港口布局。二是港口设施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51个码头泊位开展内河集装箱运输,总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98.4万标箱,较2017年底增加27个泊位。其中集装箱专业化泊位19个,较2017年底增加13个,在51个泊位中占比超过37.3%。

(二)内河集装箱示范航线成功打造

为推动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各地支持航运公司开辟航线,实现航线数量和覆盖范围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有南京通海集装箱航运有限公司、上海郁州海运有限公司、淮安市润兴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泛亚航运有限公司等23家省内外航运企业开展内河集装箱运输,共开辟航线64条、161.5班/周,其中“五定”(定点、定线、定船、定时、定价)班轮航线14条,航运企业数量较2017年底增加15家,航线和航班数量分别较2017年底增加4倍、3倍。其中,苏北至连云港港、苏北经苏中至太仓港(南京港)、苏南至太仓港3条示范航线通道上共有30条航线、72.5班/周,分别占全省的46.9%和44.9%;与山东济宁、河南周口、安徽蚌埠、湖北武汉、上海等省外港口开辟23条航线、56班/周。初步形成以3条示范航线为主骨架,以省外航线及省内其他航线为补充的内河集装箱江海河联运网络。2021年1-5月,全省新辟6条、加密2条内河集装箱航线,内河集装箱航线网络持续织密。

(三)内河集装箱船舶运力结构优化

全省加大内河集装箱船舶运力投入,推动适用于内河航道的大型化、标准化集装箱船型及其他高效环保船型研究与应用,优化了船舶运力结构。一是内河集装箱船舶运力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省开展内河集装箱运输的船舶达到129艘、运力8542标箱,分别较2017年底增长118.6%和99.4%,苏北运河平均运力已在80标箱以上、苏南运河平均运力在35标箱以上。二是积极推进新型船舶研发应用。我省积极开展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研究,提升了京杭运河集装箱船舶尺度标准,相关船型被交通运输部纳入《京杭运河、淮河水系过闸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国家标准,并设计出48标箱、64标箱、96标箱船舶图纸供企业免费使用;成功研制124标箱江海河直达船型并在苏州高新港至上海洋山港航线投入2艘运营,有效促进了内河集装箱运输与沿海港口联动发展。

(四)内河集装箱运量快速增长

2020年,全省完成内河集装箱运量65.5万标箱,超额完成设定的50万标箱运量目标,较2017年增长154%,3年期间年均增长36.5%。其中,3条示范航线完成内河集装箱运量35.1万标箱,占全省的53.6%。2021年1—5月,全省共完成内河集装箱运量29.51万标箱,同比增长45.21%,比2020年全年32.8%的增速提高近13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上半年30万标箱的目标。

二、连云港内河集装箱运输开展情况

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西依大陆桥,处于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十”字结点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港是全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内河航道资源丰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较大。初步形成以苏北至连云港港示范航线为主骨架,以覆盖皖北、鲁西南、豫东等省外内河港及南通、盐城等省内其他内河港航线为补充的内河集装箱海河联运网络。

目前,有5家航运企业投入38艘船舶在连云港从事内河集装箱运输,总载箱量1268标箱,平均载箱量33标箱,主要开辟至徐州顺堤河、徐州邳州、南通海安、淮安新港、淮安南港、盐城步凤、盐城阜宁、宿迁中心、宿迁泗阳等9个省内内河港口和安徽蚌埠、山东济宁等2个省外内河港口的内河集装箱航线13条、23班/周,其中“五定”(定点、定线、定船、定时、定价)班轮航线6条。连云港中云台作业区开展内河集装箱作业,设计通过能力达到40万标箱。2020年,苏北、苏中至连云港航线完成内河集装箱运量7.5万标箱,其中海河联运量5.6万标箱。我省2019年内河集装箱发展专项奖励资金中,郁州海运在连云港新辟1条航线获得奖励120万元、升级改造3条航线获得奖励150万元,4家货代企业在连云港组织货物选择内河集装箱运输获得奖励37.05万元。2020年船闸优先放行集装箱船舶4068艘次(13.2万标箱),免收集装箱船舶过闸费234万元。

同时,以连云港港口集团为依托,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建设,成立苏鲁豫皖海河联运港际联盟,汇聚4个省、10个市、24家单位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连云港深水大港功能和苏鲁豫皖地区便利成熟的内河航道资源,共建共享共用集装箱海河联运黄金通道。

尽管内河集装箱运输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航道设施、航线网络、新型船舶、政策支持、口岸枢纽等方面仍需深入推进。

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今年5月19日,我厅联合发改、工信、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商务、海关、海事共9个部门印发《江苏省内河集装箱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要经过三年努力,着力实施 “七大工程”,实现全省内河集装箱设施、航线、信息、服务“四网”全面提升发展,成为全国内河集装箱发展标杆。《行动计划(2021—2023年)》在多个方面明确提出加快连云港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

(一)畅通航道设施

推进宿连航道整治工程一期、连申线响水船闸扩容等整治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灌河西段航道整治工程遗留问题处理及实施,今年将完成盐河连云港段竣工验收。同时,强化用水管理,优化水源调配,重点保障大运河等骨干河道最低通航水位,尽量保证支线河道最低通航水位。到2023年,苏北三层集装箱核心运输通道全线畅通,实现内河主要集装箱作业区通过三级以上航道与沿江沿海港口的畅通运输,与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海港的航道联通水平显著提升。

(二)形成航线网络

充分发挥苏鲁豫皖海河联运港际联盟作用,鼓励内河港口、内河航运企业、沿海港口、沿海集装箱干线航运企业战略合作,开行至连云港港的集装箱公共驳运支线和河海直达航线,增加覆盖徐州新沂、安徽阜阳和凤阳等内河港口,全面提升与沿海集装箱干线对接水平,进一步扩大内河港口对沿海干线港口集装箱物流功能的承接范围。

(三)研发新型船舶

推动苏北运河建造应用新型标准化集装箱船舶,加强河海直达船型研发推广,推进京杭运河苏北主要港口至连云港港的河海直达系列船型研究。到2023年,苏北内河集装箱船舶平均运力达到90标箱以上。

(四)完善政策支持

继续发挥省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内河集装箱码头设施建设、建造购置自备箱、开辟运行内河集装箱航线、组织货物通过内河集装箱运输、开发应用内河集装箱信息平台、建造新型标准化船舶等给予必要的支持。对集装箱运输船舶通过交通船闸、水利船闸均免收过闸费,并给予优先过闸便利,同时鼓励港口企业提供集装箱船舶优先靠离泊、优先装卸等便利。

(五)强化口岸枢纽

推进连云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和提质增效,加强口岸与自贸试验区联动,推动连云港自贸片区口岸功能创新;支持连云港港发展多式联运,将上合园大宗商品多式联运中心工程、连云港港中心货运站(二期工程)等项目纳入全省“十四五”货运枢纽项目库,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补助资金支持,推动海河联运集装箱业务发展。

感谢您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监督,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2021年6月11日

(同意对外公开)

抄    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连云港市政府,省港口集团,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